歡迎來到「30天轉職馬拉松」系列文章,無論你是正在考慮轉職、還是渴望薪資突破的在職人士,我將以自身成功轉職經歷整理一份學習指南交給你,並以每日5分鐘的閱讀時間,讓你獲得成為後端工程師的入場券! 目錄大綱 第一週:熱身與起跑 - 轉職準備與市場分析(第1–7天) 第二週:鳴笛與衝刺 - 網路基礎概論與後端通用知識(第8–14天) 第三週:配速與節奏 - Golang 基礎與實戰 I(第15–21天) 第四週:進入決賽圈 - Golang 基礎與實戰 II(第22–28天) 第五週:新的起跑點 - 職場經驗分享(第29–30天)
從環境設置與基本語法開始,逐步介紹條件判斷、函數、物件導向編程等基礎概念,並深入學習文件操作、異常處理等實用技術。最後通過專案實作,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問題解決,能夠讓人有效在短時間內掌握 Python 的基礎技能並應用於實際開發。
雖然高中曾經在電腦課上學過Python,但是我對Python的理解始終停留在表面,過了這麼長一段時間,高中學的Python也沒記得多少,希望藉著這次的機會,花30天學習Python這門程式語言,往後希望能夠藉著Python的基礎,更進一步的研究網路爬蟲和ML等主題。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AI 不僅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在深刻在安全領域影響與被影響。 身為一名資安菜鳥,緊跟 AI 技術的步伐,是提升自身能力,以30天知識整理日誌之心,期完成本次莒光簿。
生成式 AI 很厲害,但要如何與 AI 協同開發,有沒有一套比較好的方式? 系列文章會介紹與 AI 一起 Coding 的辛酸血淚,以及在公司的專案中,如何適當地使用 AI 工具,最有效率產出有效的程式碼。 為大家整理一些實用的策略和技巧,以助於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運用 AI 工具,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能確保最終的產出品質。 系列文不僅僅介紹程式碼怎麼下指令生成,還會提到產品開發、軟體開發、單元測試等相關概念,因為當 AI 可以幫我們把實作都寫好之後,擁有正確觀念的開發觀念則更為重要。
網路上說轉職當資料分析師可以 blah, blah, blah,但他們沒告訴你的是,多數人最後也只是成為撈資料的猴子,工作沒什麼成就感。 是我太 cynical 嗎?不是,因為國外真的有 SQL Monkey, SQL ATM 等詞彙描述資料團隊的窘境。 但俗話說得好,當猴子也要當個專業的。 這系列文章不會教你如何發揮影響力 (這部分還是乖乖祈禱自己跟對主管比較快)。但會從何謂大數據、KPI 以及指標到資料模型的設計,並透過 dbt, PowerBI 設計出 讓提出需求的人自己撈資料的工具。如果做不到,至少也有機會自己把資料撈得又快又好,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去打混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