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以 30 天連載,從抽象思維出發,構築可落地的雲端資料平台。內容涵蓋:
- 工程思維—釐清「抽象」的語意差異與價值。
- Helm 實戰—values.yaml 設計、template 技巧、Bitnami 範例。
- GitLab CI—基本介紹、部署整合、版本與參數管理。
- Kafka—從 Log 與資料庫演進理解事件流平台誕生與效能。
- Kubernetes—annotation/label 設計、k9s 示範 CRD、外部 API。
- Terraform—多環境治理與自動化部署。
最後以架構藍圖與決策模板收束,整合成可複製的雲端平台藍圖。
昨天我們從架構的角度理解了 GitLab CI/CD 的運作方式,掌握了 pipeline、Runner 與 stage、job 的基本概念。今天要進一步聚焦在...
經過昨天對 GitLab CI 的介紹,相信讀者們已經對如何撰寫 .gitlab-ci.yml 有一定的理解。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實戰中遇到的問題,並討論如何...
在專案持續成長的過程中,.gitlab-ci.yml 的維護往往會逐漸變得複雜。若缺乏一套模組化的設計與引用規範,團隊很容易陷入 重複定義、錯誤難以追蹤,甚至...
Hi 各位好,今天的文章屬於導讀性質,我將帶領大家讀 Jay Kreps(LinkedIn 原首席工程師,現 Confluent CEO)在 LinkedIn...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 Log 與資料庫的關係,以及系統如何從傳統的批次處理轉向事件流架構。Kafka 正是這場轉變中最具代表性的實作之一,它將「Log」抽象...
在前一天,我們介紹了 Kafka 的整體架構。今天,我們將深入 Kafka 的底層邏輯,探討它為什麼能在高併發場景下保持穩定與高效。這對於理解服務運用可能不是必...
在過去三天的內容裡,我們已經逐步拆解了 Kafka 的核心架構與效能來源。但你或許會注意到,我始終沒有直接談論 資料流(Data Flow) 與 Partiti...
什麼情境下必須用 Kafka? Kafka 的核心價值是 「解耦」 —— 對來源數據與下游消費端的時間、空間解耦。這帶來兩種典型的使用場景: 一源多用 例...
今天是第 19 天,我們進入新的主題:Kubernetes 實務分享。接下來四天,我將結合自身經驗與理解,談談 Kubernetes 的設計哲學與日常操作技巧。...
延續昨天的討論,今天我們將深入 Kubernetes 中兩個對叢集穩定運作至關重要的概念:配置管理(ConfigMap) 與 節點調度策略(Affi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