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

用人體工學看軌跡球與滑鼠如何施力及選用建議原則

用人體工學看軌跡球與滑鼠如何施力及選用建議原則

雖然通常會說軌跡球比滑鼠省力, 這是真的嗎?

首先就要從幾個手部動作來比較:

  1. 握(台語 kei, ㄎㄟ\ ): 握住滑鼠, 可以移動滑鼠, 而不會大力抓.
  2. 按(台語 chi, ㄑㄧ\ ): 按按鈕.
  3. 搓(類似台語 ko, ㄎㄡ, 不過是用指腹而不是指尖): 捲動滾輪或軌跡球

以上是指滑鼠不動的情況, 當滑鼠要移動時, 會有更複雜的動作, 包括把滑鼠輕輕抓( lia, ㄌㄧㄚ\ )起來, 再移動滑鼠; 如果是拖曳檔案, 就還要加上按住滑鼠按鈕, 再移動滑鼠.

而要討論這些動作, 軌跡球比滑鼠省力, 自然就是由這些動作需要使用的肌肉來思考, 所以由應用面來思考, 大約有:

  1. 移動游標:
    以滑鼠移動游標, 通常是以大拇指及無名指, 小指抓住滑鼠, 再以手腕及前臂移動, 連同手肘, 上臂, 肩膀都有小幅移動, 甚至有一點點胸肌跟背肌.
    而軌跡球是讓手掌包覆著軌跡球本體, 再由指尖搓球體, 所以會用到的肌肉是手指的肌肉與一部分手掌, 連帶前臂也有一小部分會牽連.

  2. 按按鈕: 看起來很簡單, 卻是最近我覺得滑鼠或軌跡球好不好用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一定是用手指, 不過有可能把手指彎曲用指尖點, 也可能把手指伸直用指節去點.

這部分就不太分滑鼠或軌跡球, 而是以按鈕位置及本體大小而定, 在比較小的滑鼠上, 或比較靠近本體的按鍵(通常為額外功能鍵), 通常是彎曲手指, 以指尖去點; 如果是比較大的滑鼠或軌跡球的主要按鈕, 則依每個人習慣有所不同.

而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按鈕舒適的原因, 就在於按鈕與電路板微動開關間的機構設計, 因為有槓桿作用, 以及施力點是否會立即反應在微動開關上的不同.

但是更重要的是, 按鈕並不是單純的按下去, 而是另外一端需要有支撐按下去的力道, 比如按下滑鼠主要按鍵時, 大多是由桌面支撐, 如果是握著滑鼠移動時, 按下按鈕的力道卻是由握著滑鼠的三根指頭(拇指, 無名指, 小指)支撐.

因為每個人的手掌大小, 慣用手(左/右撇子), 握滑鼠習慣/按鈕習慣就會影響施力, 所以選用滑鼠或軌跡球時, 大概就要留意幾個原則:

  1. 是否經常使用移動游標的功能? 如果是電腦繪圖等用途, 由於需要經常移動游標, 所以手掌就要靠著滑鼠或軌跡球本體, 讓桌面承受手的重量, 滑鼠或軌跡球的"外型"就要接近手自然平放桌上的大小.
  2. 是否經常拖曳物件? 由於拖曳時同時按著按鈕, 又移動游標, 算是最費力的動作, 就要考慮按鈕位置. 由於至少有一根手指按著按鈕, 另外有三根手指抓著滑鼠, 或另外一根手指轉動軌跡球, 所以如果是滑鼠, 大概還是外型上配合手的形狀, 如果是軌跡球, 則是按鈕與球體間的距離跟手指間寬度不能差太多.
  3. 滑鼠/軌跡球離身體的位置: 大約是上臂自然下垂, 前臂平放桌面, 這時候的手掌剛好可以抓住的位置最佳, 而軌跡球通常本體較大, 會佔用較大空間, 不過不太會移動, 滑鼠通常本體較小, 但需要保留一些移動的空間.
  4. 輔助的支撐: 有些人會在手腕放置矽膠支撐, 只要能分攤手的重量, 避免手腕長時間壓著桌面, 是可以稍微改善, 不過矽膠通常會積汗, 通風又是另一個設計問題了.

http://slimetw.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_19.html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