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列表
Modern Web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0:14
打造飲食熱量紀錄網站

很多人都有過記錄飲食或熱量的經驗,但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市面上的 App 太複雜、操作步驟太多,或是有一堆廣告,讓人很快就放棄。其實,飲食紀錄應該要像寫手帳一樣簡單,打開就能立刻輸入,隨時查看今日總熱量,甚至還能看到這週的平均值。 因此,我決定挑戰在 30 天內從零開始,打造一個「極簡熱量日誌 Lite」。這個網站的特色是 簡單好用:輸入餐點、份量、熱量,系統自動幫你加總,還能收藏常吃的食物,不求功能龐大,而是讓每天的使用體驗變得流暢,並能在 30 天內逐步完成。


AI & Data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0:59
從入門村到最終 BOSS:30 天打通深度學習主線

這是一場新手上路的 30 天鐵人挑戰。身為剛踏進深度學習世界的新手玩家,我會和大家一起從零開始,像在遊戲裡從「入門村」出發,一步步練功、解鎖技能,直到挑戰最終 BOSS!前期我打算先搞懂基礎任務:什麼是神經元?梯度下降怎麼讓模型學習?接著升級到卷積神經網路 (CNN),挑戰影像辨識副本。隨著等級提升,會遇到更高難度的關卡。至於最終 BOSS,可能是圖像辨識、生成式 AI、可能是大型語言模型,也可能是一路上發現的新挑戰。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自我挑戰組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1:57
第一次團體專題

從財務領域跨足 AI 協作程式開發,已邁入第 60 天。這一次,我將迎來第一次團體專題挑戰,並透過鐵人賽分享與紀錄這段跨界嘗試的完整過程。


佛心分享-SideProject30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2:13
人設實驗室 - 結合 ai 打造星座+MBTI的趣味內容網站

星座一直都是閒話家常的好話題,而近幾年MBTI也成為社群非常熱絡的話題,此次會在 30 天內透過 vibe coding 創造一個融合星座與MBTI的內容網站,協助你分析日常周圍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們到底葫蘆裡賣甚麼藥,揭開各種組合的有趣人設。


自我挑戰組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2:19
LeetCode 每日任務

這次鐵人賽我要挑戰「每日一題 LeetCode」!將會連續三十天每天解一題程式題,題目會從基礎的陣列、字串一路到進階的動態規劃、圖論都有,而每天我也會分享自己的解題過程,包括怎麼理解題目、想到什麼解法、以及最後的程式碼,期望能用比較容易懂的方式記錄下來,更是訓練自己每天動腦和培養習慣的一種方式,更加希望自己演算法思維也能更紮實!


自我挑戰組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2:59
你努力一下啦,自己做一個前端專案啦

擔任前端工程師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後, 發現自己在工作上只能處理一些bug, 要完整自己handle一個專案實在無法做到, 不想要被AI淘汰所以求助GPT, 我到底是不是還只能算是一個junior?


生成式 AI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4:52
30天從零打造全自動 AI 影片加工廠:人人都可以成為影片創作者

我將挑戰打造一座「24 小時全自動 AI 影片加工廠」。專案將以低程式碼自動化工具 n8n 為核心,串接 Google 的 Gemini 作為 AI 分析大腦,並驅動最新的 Veo 模型進行影片生成。我們將從零開始,建構一條完整的自動化流水線:從自動爬取 YouTube 熱門影片作為靈感來源,交由 Gemini 分析內容並生成創新的影片提示詞(Prompt),再觸發 Veo 產出獨一無二的 AI 影片。最終,成品會被自動上傳到 YouTube,並發送通知到 Discord。目標是實踐一個端到端的內容創作自動化流程。


Vue.js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5:21
需求至上的 Vue 魔法之旅

我要和大家開啟一段 需求至上的 Vue 魔法之旅。 Vue.js 的簡潔高效語法糖與輕量靈活的架構,它讓構建前端介面像堆積積木般自然。整個系列將以 需求為核心 展開:從「想做什麼」開始,推導「需要哪些條件」,最後對應到「正確的 Vue 功能」。每篇文章都會先描繪真實情境與使用者故事,再用系統條件分析與 Mermaid 流程圖建立完整架構,最後以範例實作收尾。跟著這趟旅程,將學會如何把需求轉換成結構清晰、可維護的 Vue 3 應用,而不是死記 API 名詞。


Security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7:10
30 工挑戰 CompTIA Security SY0—701

CompTIA Security SY0—701 個人考試筆記


自我挑戰組
報名日期:2025/09/15 23:48:04
30 天打造智慧家庭:從設計圖到入住的全紀錄

這 30 天會分享我在裝潢過程中,如何一步一步把智慧家庭融入新家。 從最初的設計圖討論、中性線與弱電規劃、Wi-Fi 與 Unifi 架構,到冷氣銅管、木作、廚具與窗簾等工序安排,再到設備進場、Home Assistant 整合、自動化設計與日常使用心得,都完整記錄。 不只是技術筆記,也包含了與設計師、統包溝通協調的過程,以及實際踩過的坑與調整方法。 希望能讓後來想規劃智慧家庭的人,有一份從設計到入住的完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