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篇文章想傳達的
二、開場問題
三、理解程式學習的盲點與關鍵
四、該怎麼解決?談談現在常見的學習方式
五、結論
不斷的學習技術和工具,對於許多在職與轉職的工程師而言,是一個共同煩惱,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傳達我從工程師和教學現場,為什麼大部分的學習問題,來自及對於學習程式的盲點和狀態,產生了學不完的學習焦慮。
這篇文章不是讓所有人都能成為工程師,也不是教你如何不用辛苦成為優秀的工程師。
文章的觀點如果和你的觀點不同、沒涵蓋到的觀點、有其他想法要補充,也都歡迎提出來。
在進入主題之前,希望讀者先將以下的問題記住,然後在閱讀完所有的內容後,再問自己,這些問題是否已經有了答案。
問題一:學習效率差
為何總覺得自己學習程式的效率不佳,感覺始終無法看到終點呢?
問題二:永遠覺得學的不夠
即使自己上了轉職軟體工程師的課程,瀏覽了眾多學習資源,完成了大量的練習,仍覺得自己學的不足?
問題三:需要不斷學習新事物的焦慮
雖然第一年成功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但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需要一直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術、工具,這樣的學習焦慮,導致自己走不下去,我該怎麼調整?
問題四:無法面對未曾學習或遇過的問題
認為自己因為學的不夠多,導致非常害怕,在工作時面對沒有遇過的問題,我該怎麼去彌補和調整自己?
之所以大多數人被上面這些問題影響,背後的關鍵是:
我們從小到大教育體制和觀念,讓我們的學習認知和狀態,處於「被動」的狀態。
什麼是被動的狀態,舉例來說?
為什麼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導致學習效率這麼差?
東學一塊,西學一塊,東與西沒有關聯,學到後面忘記前面.最後無法拼在一起,解決綜合性的問題。
例子1:
想像一位剛接觸 Java 的新手,在學習 Hello World 的程式時,就花費大量時間在研究 static 和 class 的觀念。
對於剛接觸 Java 的新手,當下真正的學習目標是,理解撰寫程式時,要先學會怎麼編譯和執行一隻程式。當 Hello World 程式能順利編譯和執行之後,該怎麼將資料輸入到程式,程式處理後的資料要怎麼輸出程式。
所以說,那個時機點不知道 static 和 class,根本就不影響學習,就算超前部署學習,只會增加學習焦慮。
誤以為先熟悉所有的東西,就會應用,最終花費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換來了更多學習焦慮。
例子2:
想像一位剛接觸 Vue 的新手,他花了非常多時間,一個一個把 ref, reactive, readonly, computed, watch, watchEffect, ref 的觀念弄到**非常熟悉**以後,才開始練習寫作品。
結果開始練習作品的時候,發現換頁的功能,還需要學會 vue-router, 所以他又慢慢的把 vue-router 的所有東西都啃完之後,才也信心完成換頁的功能。
這例子也是多數人會認為學習框架相當吃力的狀況,上面提的東西每個都很重要,但是,填鴨式的全部熟悉之後才開始練習,要花多少時間?真正會用的又有多少?
這邊要強調,雖然深入的熟悉瞭解,才有辦法活用,但是在沒有問題引導、功能實作等時機因素,很多時候過早深入學習,對大腦來說不只沒有感覺,容易遺忘,而且還會一直煩惱,到底還有多少要學。
常見的結果就是:一旦套件或框架經過大改版,心裡就會非常的害怕與抗拒接觸,因為當初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結果又要重新深入學習。
有的課程不太會設計問題或情境,去引導學生,怎麼除錯、查文件,大多的課程設計,是希望學生順利的手把手跟著完成程式專案。因為這樣設計,會大幅增加學生的挫折感,以及學生在課程的體驗,對課程銷售本身並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一種狀況,就是那個人本身的特質和個性,比較耐不住處理程式問題的枯燥,也就是不適合寫程式。
例子3:
養成了手把手把所有的程式、範例照著做,就會有結果的習慣,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許多問題和練習,只要詢問老師或助教,就有答案,認為只要是我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我遇到的問題,老師和助教有義務幫我到底。
成功轉職之後,這個習慣帶到了職場,把同事當老師或助教依賴,狂問問題,請同事處理 Bug 增加同事的工作負擔,被同事責難伸手牌,結果之後又因為害怕問同事,該問的事情沒問搞出大事。
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缺少「動手嘗試」和「查資料」的能力,也是我觀察許多線上課程、實體課程比較難以訓練的部分。
大多數公司考解題的目的,是為了測驗基本的程式語法、資料結構、演算法和思考邏輯等能力,但是有很多工作經常處理的問題,不是在解題平台上能練習到的。例如:第三方套件的使用、跟電腦環境有關的開發問題、工具的使用。
還有常見的一種人,就是光用眼睛看,完全沒動手和思考的人,或者完全照做,沒有嘗試加入自己的練習和變化.這類的人在面試時,主考官只要出一個情境修改,就很容易出局。
例子4:
一位有心轉職前端工程師的初學者,聽說面試會考程式解題,在一開始接觸時,直接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 leet code, HackerRank 等解題平台練習 JavaScript,結果應徵時,沒什麼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證明解題之外的開發能力,例如:瀏覽器的開發工具、DOM 的操作、串接 WebAPI、怎麼運用 Cookie 和 Storage。
解題能力固然重要,平常有空或者要準備面試前,都可以適當練習,但是解題之外的作品練習也相當重要
有一種例外:產業或技術性質比較封閉(韌體、Cobol、特定 ERP 語言),很多東西是進去之後再學,這時著重在基礎和解題的效益就會比較大。
要解決被動學習的根源,其實就是讓踏入工程師的人,要有一個認知:「很多東西是需要的時候才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的狀態。
這邊要強調,對於初學者來說,「系統的學習仍然非常重要」。但是,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要能足以支那些初階工程師,脫離課程後,透過他人指點方向,或者自己面對未知的問題和能力,而不是指望學完課程所有的內容,工作就能一路順遂,不用學習新的技術和工具,除非是比較封閉冷猛的技術,或者是比較重 Domain Know how 的領域。
一旦調適了學習的認知和狀態,你會發現前面的開場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這也是長期在職場的軟體工程師,真正的學習認知和狀態。
接下來的問題是,該怎麼轉換成主動的學習狀態?就要往下探討,目前常見的兩種學習模式:
這樣的學習模式,主要是為了從整體的角度,透過功能實作,認識並掌握零散語法的整體用法。
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大多數人跟著課程手把手做完之後,就認為學完了,也不太去深入瞭解課程沒提到的觀念和語法,結果就是不知道也不太敢去修改程式的專案,面試時直接被人認出來是課程的作品。
這樣的學習模式,通常會把每個語法或觀念,拆開一個一個講解並實作,而這樣的模式,也是工作學習時,在需要深入瞭解某個語法或觀念時,會採用的做法。
簡單來說,這種方式正好可以解決專案式學習,不知道怎麼修改程式的問題,但如果主要仰賴這個方式學習,結果會和專案式學習相反:「熟悉每個觀念和語法,但是不知道怎麼拚起來運用。」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什麼?適當的混用兩種學習模式:
套用在工作學習上:
這也是我自己和觀察其他的資深同事採用的方式。
不管是付錢上課,還是善用免費的線上資源,都是可以適用的,具體怎麼做,之後有時間再撰寫另一個篇幅介紹。
程式技術的變化相當的迅速,不確定性也非常多,被動學習的狀態,除了容易給自己不必要的學習焦慮,也容易在錯誤的時間點,投入過多的精力深入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也相當的差。
工程師不是只有程式語言、第三方套件要學習,還有共同的電腦科學(或者叫計算機概論),每個開發領域當中的開發工具要學習,實際的學習方式,以及關注的地方都不太一樣。
所以,掌握了學習的本質,最終是讓你能夠重新調適,自己的學習問題和方向,能不能成為長久生存的工程師,最終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沒有人知道。
最後,拋出一個問題總結:
為什麼有一定經驗的工程師,通常學習效率都會比較好,也比較不像轉職的人容易有學習焦慮?
因為每天工作,都有許多的產品或專案開發問題需要解決,也因此,為了處理並解決問題,當下就是主動的學習狀態,如果不去解決,就只好解決人的問題或提離職。
第一篇內容到這邊結束,謝謝大家耐心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