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要來介紹RPA業界的領導業者Blue Prism(以下簡稱BP)的機器人運作模式(ROM-Robotic Operation mode)。我們將會介紹ROM的七種運作基礎,三階段的企業RPA運作模型。
所謂的七種運作ROM基礎分別是,願景(Vision), 組織(Organization), 治理與傳遞管道(Governance and pipeline), 交付方式(Delivery Methodology), 服務模式(Service Model), 人員(People), 技術(Technology)。
而三階段的RPA運作模型分別是,初始化(initialize), 工業化(industrialize), 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而這個我們會在組織(Organization)中提到。
甚麼是ROM機器人操作模型?
這是一種經過驗證的方法論能成功將機器人勞動力整合到組織中,並且能進行大規模的佈署。
七種運作基礎的概觀
哪這七種運作基礎的概念是甚麼呢?
願景
在定義RPA的願景的幾個主要目的有:
為了成功實現RPA,組織的機器人勞動力願景應直接與組織的策略保持一致,並應努力實現一致的業務目標。
願景應該從組織的最高層往下傳遞(Top-down)起來,以確保能成功得到公司所有主要的利害關係人的支持。無論組織在 RPA 變革中的哪個階段,擁有一位能夠支持 RPA 計劃並消除障礙的執行發起人(也就是C-level以上)是必要的因素。為了成功實行,RPA專案將需要來自組織業務單位和 CIO的支持,將他們的一致願景讓公司的其他成員參與自動化將帶來的文化變革。
與其他以技術來區驅動的專案不同,自動化在由組織業務驅動並有IT單位強大的支持時最為成功。由於企業實現了效率和生產力優勢,因此最適合了解目標並確定努力的成功並成為變革背後的驅動力。
IT 有自己需要滿足的企業等級標準的要求,並將有助於為機器人員工提供真正有效的數據中心訪問權限。
除非我們能夠闡明一個清晰的共同願景,否則我們不太可能贏得組織中使我們的RPA實行所需的所有主要利害關係人。
而關於組織的RPA願景,則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1.定義願景與策略
2.衡量成功
3.組織設計
4.消除抗拒
5.溝通策略
RPA的效益
當組織是正確的實行RPA時,組織就會得到以下效益並且與組織想到達成RPA策略的方向一致
增加效能與生產力
自動化可以釋放人類員工的能力並且可以得到高效能(效能不等同於效率)的回饋。因為這可以讓人類員工專注在高價值的作業上,例如判斷決策的工作或是客戶關係
更好的營運敏捷性
減少操作風險
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消除人為錯誤的可能性,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得到高品質與一致性的成果。套句製造業的話來說就是產品(作業成果)的良率很高。
高度的控制與治理與資安
集中化的機器人員工管理,而不是每個機器人個別管理。這樣對於一些機敏資料可以達到安全與隱私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分開RPA開發人員與RPA維運人員的角色。
*強化業務監督
因為每個機器人的作業資料都有完整收集,也因為這樣這些資料能提供真實的業務洞察
組織
RPA的組織設計會因為每個組織不同的特性,文化與實行RPA能力等各方面會有所不同。BP在這裡把RPA組織模式分為六類,並且會有三個不同階段的RPA成熟度運作。六個種類的運作模型為:
單一部門或團隊(divisional)
(如下圖)組織的每個業務單位都有自己的卓越中心CoE(Centre of Excellence),這個方式沒有跨部門的協同作業。我稱為單兵作戰。
效益:
挑戰:
跨部門或團隊(divisional alliance)
(如下圖)二個以上的部門共用一個RPA團隊,但會遵守一致的RPA最佳實踐方式。我稱為諸侯聯合。
效益:
挑戰:
卓越中心(CoE)
(如下圖)一個組織等級專屬的RPA團隊,負責所有組織內所有自動化的相關業務。我稱為中央集權。
效益:
挑戰:
託管式的服務
(如下圖)將上一個"組織等級專屬的RPA團隊"外包給第三方廠商進行管理。
效益:
挑戰:
特許模式(Franchise)
(如下圖)在組織的CoE管理下,由業務單位來主導整個RPA的專案。我稱它各司其責。在這個狀況下組織的CoE負責三種主要工作,分別是:
組織的RPA整體治理 — 允許該業務流程是否適合自動化
流程設計認可 — 該業務流程設計的核准
扮演類似CAB(變更委員會) — 核准該自動化流程上線
效益:
真正由業務主導的自動化流程機交付能力
業務需求優先於一切
能快速佈署
CoE可以提供關於RPA的專業知識
可以創造業務單位的新型態的工作機會
能夠根據變更管理需求確定優先順序
挑戰:
軸輻式設計(hub and spoke)
(如下圖) 在企業策略治理和交付模型的職權範圍內,業務單位來領導和擁有RPA實作團隊。 組織的中央團隊也能夠獨立交付專案。我稱它為地方分權。這個模式與特許模式類似,唯一不同的是CoE也可以獨立實行RPA專案。而不需要業務單位,特別是該流程是會跨團隊時。
效益:
挑戰:
RPA的成熟模型
而BP將RPA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於組織,業務效益,RPA的運用能力都有不同的面向。而在這三個階段中,每個階段的ROM七種運作基礎也不同。
在初始化階段,重點是建立RPA的能力並在組織內部建立CoE(卓越中心)。 CoE的專家將為我們的機器人勞動力奠定基礎。 正是在此階段,我們將定義 RPA 在我們組織中的樣貌、它的實施方式以及如何在運營中交付出去。為了安全地初始化我們的RPA能力並考慮到其規模,BP在官網的初始化階段提供了更多七種運作基礎的注意事項。
複製和逐步提升(Replicate and Ramp up):隨著RPA能力的逐漸成熟,組織需要確保為 RPA 生命週期的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此階段複製我們在初始化階段取得的RPA專案的成功,並允許我們安全地提升RPA的能力,以逐步實現組織總體業務目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回答每個組織如何過渡此一階段,但BP提供了一些關鍵考慮因素。
提供差異化的績效:在ROM成熟模型的最後一個階段: 制度化階段,RPA 內化成為組織的業務運作的一部分。 在這個階段,RPA 團隊將具備充分利用該RPA技術的技能、能力。 RPA 將嵌入到組織的工作方式中。 重要的是要了解,如果不經過工業化階段,我們就無法達到這個階段。要進入制度化階段,BP建議使用制度化階段的ROM七種運作模式重點審查我們的運營模式。
以下為三種成熟階段在組織,業務效益,RPA能力的一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