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通靈力 (Sensibility)
「妳的吻好甜美。」
—— 克里斯·強森(Cris Johnson),電影《關鍵下一秒》(Next)
什麼是通靈力?
在電影《關鍵下一秒》中,主角克里斯擁有一種獨特的能力:他能「預先感知」到未來兩分鐘內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態分支,並在其中選擇最佳的路徑。當他對女主角說出這句台詞時,他是在陳述一個他已經「感知」到的、即將發生的、甜美的未來。
這,正是對敏捷組織中「通靈力」最精準的詮釋。
它不是遙遠的占卜或預言,而是指一種對內外部環境訊號保持高度敏感、並能及時回應的能力。這種能力包含三個要素:感知、解讀與行動。
通靈力讓組織能夠捕捉到環境中的微弱變化(如同克里斯看見那即將到來的兩分鐘),並在尚未成為危機或重大趨勢之前,就先一步「看見」並採取行動。
一個具備通靈力的產品團隊,能從使用者行為數據的細微變動察覺產品的潛在趨勢;又或是從團隊內部的情緒波動感受到壓力累積,及早進行調整。對於今日的企業而言,通靈力是一種「組織的雷達預警系統」,能在機會或威脅還在地平線上時,就提前啟動應變。
為了什麼目標要通靈?
通靈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組織在不確定性中的風險,縮短反應時間,並提升決策品質。
- 
外部市場的快速變化:顧客需求與市場趨勢轉變之快,往往讓傳統組織措手不及。擁有通靈力的組織能更早察覺到風向,提前因應。
- 
內部運作的潛在風險:從士氣低落、溝通失效到隱性衝突,若缺乏敏感度,這些問題往往在爆發後才被正視。通靈力能將這些微小訊號轉化為行動警示。
- 
長期策略的前瞻性:通靈力不僅讓組織「解決今天的問題」,更能幫助它們「預備明天的挑戰」。當競爭對手還在應對過去的困境時,有通靈力的組織已經在佈局未來。
為什麼敏捷組織需要通靈力?
在高變動、高複雜的 VUCA 時代,資訊是組織能否生存的基礎。
- 
面對不確定性:科技更新、市場需求、法規與政策的演變速度遠超過以往。敏捷組織若沒有通靈力,就如同在暴風雨中航行卻沒有雷達,極易受挫。
- 
打破僵化計畫:傳統組織依賴年度計畫與半年檢討,這種節奏太慢,往往錯過了最佳應變時機。通靈力讓組織能實現「即時感知、快速調整」,避免陷入計畫與現實脫節的困境。
- 
從被動到主動:具備通靈力的組織,不只是快速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機會。例如,從顧客的使用習慣發現潛在需求,並搶先推出新功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通靈的標的:一個科學化的感知儀表板
「通靈力」並非漫無目的地感知,它需要有意識地聚焦。如同運動科學家使用科學儀器來監測運動員的狀態,一個敏捷組織的「通靈力」,也需要一個科學化的儀表板。
《台灣敏捷行動綱領 2025》中所提出的「六大核心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建構這個儀表板的最佳框架。一個具備通靈力的組織,其感知,正是聚焦於這六個面向的健康狀態:
感知「客戶導向」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客戶的痛點?
- 
指標參考:NPS (淨推薦值)、客戶留存率/流失率、功能使用率、客戶反饋回應率。
感知「價值導向」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我們的工作是否與業務目標一致?我們是否在交付高價值的功能?
- 
指標參考:產品目標達成率 (OKR)、價值交付率、想法捨棄率(衡量我們有多快地否決了壞點子)。
感知「持續交付」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我們的交付流程是否順暢、高效且安全?
- 
指標參考:Lead Time(需求交付週期)、部署頻率、變更失敗率 (CFR)、平均回復時間 (MTTR)。
感知「技術卓越」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我們的系統健康度與團隊產能是否在持續提升?
- 
指標參考:缺陷率、測試覆蓋率、吞吐量。(同時銘記綱領的提醒:這些指標僅為參考,無法完全量化創造力與直覺的價值。)
感知「高效溝通」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團隊內與團隊間的資訊流動是否透明、順暢?
- 
質性觀察:是否存在「穀倉效應」?團隊目標與工作項目是否保持一致?協作互動時是否常有「卡頓」?
感知「幸福與凝聚力」的訊號
- 
通靈的標的:我們的團隊是否健康、快樂、且充滿信任?
- 
指標參考:團隊滿意度調查 (eNPS)、員工離職率、缺席次數。
如何從這些監測數據指標學習
數據只有被轉化為行動時,才具有價值。
- 
建立迴圈:從數據輸入到洞察產生,再到行動落地,形成閉環。若沒有迴圈,數據只能成為報表,而不是價值。
- 
跨部門解讀:不同部門往往有不同解讀,只有跨部門共讀與對話,才能避免陷入「各說各話」。
- 
快速驗證:用小實驗測試假設,例如針對某個數據異常,先做短期改動,觀察是否有效,再決定是否全面推行。
- 
持續改善:學習不是一次性的,通靈力的價值在於讓「持續改進」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通靈力的三個層次(由表到裡)
- 
表象訊號:最基礎、最容易捕捉的訊號,例如顧客抱怨、交付延誤、員工流失率增加。
- 
模式與關聯:把不同訊號連結起來,發現其間的規律。例如:客服工單上升與某功能使用率下降同時發生。
- 
深層洞察:深入探討系統性或結構性的根源。例如,產品問題不是功能設計不佳,而是產品願景與市場需求脫節。
通靈力的三個核心面向
- 
感知與覺察 (Sensing & Awareness):包含數據的捕捉與非正式訊號的傾聽。敏捷組織不僅要關注 KPI,還要善於發現「未被數字化的聲音」。
- 
詮釋與洞見 (Interpretation & Insight):單一數據可能有多種解釋,若沒有共通的框架,很容易誤判。這需要建立跨部門可共享的解讀模型。
- 
回饋與回應 (Feedback & Response):若沒有行動,通靈力就淪為資訊過載。快速回應與小步驗證,是把洞察落實為改善的關鍵。
通靈力的具體實踐步驟工具 - DIAL
通靈力的實踐流程 DIAL:Data → Insight → Action → Learn
- 
Data or Metrics (數據指標):對價值路徑的量化觀測(輸入/過程/輸出/結果)。
- 
Insight (洞察生成):對因果/機制的可驗證推論(包含不確定度)。
- 
Action (行動):對系統參數的有意操作。
- 
Learn (學習):寫入知識庫→產品化/標準化/撤銷。
- 
(心法:沒有停損的行動,不算行動;沒有反事實的洞察,只是故事。)
通靈力的修練:與 ARRAS 框架的共生
「通靈力 (Sensibility)」作為組織的「雷達」,它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四項修練緊密共生,共同構成了 ARRAS 這幅強韌的文化掛毯。
- 
與 覺知力 (Awareness) 的共生:
 通靈力負責「向外看」,感知市場;覺知力負責「向内看」,覺察自我。一個組織必須同時修練這兩者,才能在「外部的機會」與「內在的真實性」之間,做出不迷失的決策(如我們在「策略真實性」章節所探討的)。
 
- 
與 連結力 (Rapport) 的共生:
 通靈力是組織的「感官」(眼睛、耳朵),負責收集訊號;連結力則是組織的「神經系統」,負責傳遞這些訊號。如果缺乏強大的連結力 (RAPPORT),通靈力所收集到的珍貴洞察,只會停留在少數人的穀倉裡,無法在組織中流動並形成共識。
 
- 
與 行動力 (Action) 的共生:
 通靈力的 DIAL 流程 (Data → Insight → Action → Learn) 中,已經內含了行動力 (ACTion)。通靈力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產出更漂亮的分析報告,而是為了觸發更精準、更快速的「行動」。通靈力為行動力提供了「為何而動」的方向感。
 
- 
與 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iveness) 的共生:
 通靈力是組織的「早期預警系統」;韌適力則是組織的「免疫與應變系統」。敏銳的通靈力,能讓我們在危機(如:堰塞湖)發生前,就提前「感知」到風險,從而啟動韌適力的準備(例如 MVR 或預防性撤離),將「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預備」。
 
通靈力帶來的好處
- 更快的市場反應:搶先競爭對手一步,看見並行動。
- 更高的顧客滿意:即時調整,讓顧客感受到被重視。
- 更穩定的團隊:及早發現問題並解決,降低衝突與流失。
- 更強的韌性:面對突發狀況不慌亂,因為平時已有預警機制。
- 更高的學習力:通靈力是組織自我成長的引擎。
- 更透明的結構分析:使選擇的理由變得很清楚;使整體組織得以校準共識;使組織能夠更快速、更有效地執行組織策略。
總結
簡單的來說,「通靈力」就是我們花時間、精力沈浸在方方面面後的發現,而我們依據這些發現,了解現在並探知未來。它是組織的雷達,也是敏捷組織得以在不確定性的大海中,持續航向正確目標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