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過「區塊鏈」,但對它的本質常是模糊印象:是比特幣?是 NFT?其實區塊鏈是一種資料結構 + 共識機制的組合,讓多方在沒有完全信任的情況下仍能達成一致。今天的目標是把「區塊鏈是什麼」講清楚、講簡單,為後續談智能合約與安全打好基礎。
核心重點
1. 區塊鏈 = 一串用雜湊(hash)連接的區塊(block),每個區塊紀錄一批交易。
2. 去中心化 + 共識機制:沒有單一管理者,網路中的多數節點通過共識(例如 PoW/PoS)決定哪個區塊有效。
3. 不可篡改 + 可驗證:因為每個區塊包含前一區塊的 hash,竄改會破壞整個鏈的完整性。
重點解說
區塊(Block)
• 區塊內含:交易列表(transactions)、時間戳(timestamp)、前一個區塊的雜湊(previous hash)、自身雜湊(hash)。
• 想像成一頁帳本,每新增一頁,都會把上一頁的內容摘要(hash)寫到新頁開頭,連起來就難以篡改。
雜湊(Hash)
• Hash 是把任意長度輸入,轉成固定長度字串的函數。微小改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雪崩效應)。
• 在鏈上,若想修改舊區塊,就必須重新計算後面所有區塊的 hash —— 成本極高(若沒有控制大量算力)。
共識機制(Consensus)
• 節點需要就哪條鏈是「真」達成共識。兩種常見方式:
•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靠算力競賽(例如比特幣、早期以太坊)。
• 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靠持幣者質押來決定驗證者(例如較新以太坊)。
• 共識機制決定了系統如何抗攻擊(例如 51% 攻擊的難易度)。
去中心化與不可逆性
• 去中心化:沒有單一伺服器或公司掌控帳本,任何人都可成為節點參與維護。
• 不可逆性:一旦交易被多個區塊確認(confirm),通常難以回退;這是優點(防止雙花)也是風險(錯誤不可回朔)。
今天把「區塊鏈是什麼」簡化成幾個關鍵概念:區塊、雜湊、共識與不可逆性。理解這些後,能看見為何區塊鏈在某些場景下能替代中介,但也為何一旦出錯代價極高。接下來幾天我會慢慢把「技術細節」拆開來講(像 Merkle Tree、共識差異、交易流程),並把焦點轉到實務上常見的安全風險,讓讀者從概念到實作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