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1

Day 5:什麼是智能合約?它怎麼改變應用程式的邏輯

  • 分享至 

  • xImage
  •  

在前幾天我們認識了區塊鏈的基礎結構,今天要介紹的是區塊鏈最具革命性的應用之一——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它不只是技術名詞,而是一種能夠改變應用程式邏輯與運作模式的核心機制。

🔹 智能合約是什麼?
智能合約最早由密碼學專家 Nick Szabo 在 1990 年代提出,他的定義是:「一種能自動執行合約條款的電腦協議」。
放在區塊鏈環境中,可以理解為:
智能合約是寫在區塊鏈上的程式。
它可以自動執行預先定義的規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所有執行結果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透明且不可竄改。
👉 白話說,智能合約就像「自動化的法律契約」,只要條件符合,程式就會自動執行。

🔹 執行環境:EVM 概念
以 以太坊(Ethereum) 為例,智能合約的執行依賴於 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以太坊虛擬機)。
EVM 是什麼?
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電腦」,分散在以太坊的每個節點上。
每次執行合約,所有節點都會在各自的 EVM 上執行,確保結果一致。
特點:
具備「確定性」:同一份合約、同一組輸入 → 每個節點都會得到相同輸出。
使用「Gas」作為執行成本,避免無限迴圈或濫用。
👉 可以把 EVM 想像成「一台去中心化的雲端電腦」,而智能合約就是跑在這台電腦上的小程式。

🔹 智能合約的不可變性
智能合約一旦部署上鏈,原始程式碼通常不可修改。這是區塊鏈的一大特性,但同時帶來利與弊。
優點:
保證信任:任何人都能驗證程式碼,不必擔心被背後偷偷改動。
提升透明性:程式規則公開透明,結果可預期。
缺點:
無法輕易修正錯誤:如果合約有漏洞,駭客可能利用,造成資金損失(例如 2016 年的 DAO 攻擊事件)。
缺乏彈性:不像傳統應用程式可以隨時更新。
👉 因此,很多專案會在部署合約時設計「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或「升級機制」,以便在必要時修補漏洞。

🌟 小結
智能合約 = 寫在區塊鏈上的程式,能自動執行預設規則。
EVM = 執行智能合約的「全球去中心化電腦」。
不可變性 = 保證信任與透明,但也增加維護難度。
智能合約的出現,讓區塊鏈不再只是「去中心化的帳本」,而是變成一個能夠支撐去中心化應用(DApps)的平台。

今天的重點讓我更理解「智能合約」為什麼會被視為區塊鏈的 killer application。它其實就像「自動執行的法律契約」,減少了人為操作的風險,也避免了第三方的信任成本。不過,不可變性帶來的安全挑戰,也提醒我們在學習或設計智能合約時,更要謹慎地考慮風險。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