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以產品設計師(UIUX)的角度,探索 AI 與自動化如何改變設計工作的價值與角色。內容橫跨理論、實務操作與案例,包含四大構面: - 角色演化:設計師如何擁抱 AI 與自動化:角色演化、能力地圖與落地步驟 - 能力地圖:除了美學與體驗,未來設計師需要掌握的 AI 協作、自動化思維、資料素養。 - 落地實踐:以 Notion+n8n、作品集 vibe coding、流程決策表等,示範可行的日常應用。 - 價值轉移:思考設計師在 AI 時代的影響力,從輸出畫面走向定義結果。
我想做的主題網站有點像是「任務追蹤網站」那樣,主題選擇做跟醫療,與個人健康習慣追蹤相關的功能網站。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賽,因為期許自己可以做出成果來,所以採用洋蔥式安排,希望這樣的規劃可以使成功率上升! 且走且看且調整,看我最終可以做出甚麼來吧!
本系列以企業數位轉型者為讀者,從 Odoo 的數位整合能力出發,系統性介紹如何結合 LLM/生成式 AI(含 RAG、Agent、Function Calling、n8n 自動化),打造可落地的智慧化流程。 其中內容會以法律事務所情境為主軸,分享面向涵蓋「Odoo 作為數位整合工具的架構」、「使用 Odoo 的經驗」、「Odoo 跨領域應用」三大方向。 希望對於企業數位轉型有興趣的人可以有很大的幫助與啟發。
這系列將紀錄我一個程式小白,用 30 天挑戰成為前端新手工程師的學習歷程。內容會從最基礎的 HTML、CSS、JavaScript 開始,逐步帶到常用的排版工具與套件(如 Tailwind),並實作小專案來驗證學習成果。除了技術筆記,也會分享我使用線上資源(如 Codecademy)的心得,讓初學者能快速找到學習方向。希望能透過這 30 天的實戰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從零開始學前端」的可能性!
這系列文章將探討工程師在技術能力之外的另一條成長曲線:軟實力。我們將從一位資深工程師的視角出發,用 30 天的時間,帶你系統性地拆解與修煉這些關鍵能力。 內容不僅涵蓋溝通協作、產品思維、專案領導,更會深入探討向上管理、團隊賦能、個人品牌建立等資深職位的必備技能。我們相信,卓越的工程師不只是寫出好程式,更能透過影響力、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帶領團隊共同成長。 本系列旨在為每個希望突破技術瓶頸、朝向領導者角色邁進的工程師,提供一套具體且可實踐的軟實力養成指南,讓你從個人貢獻者蛻變成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技術領袖。
Rust 的生態系日益擴大,與其觀望不如直接進來探索,本系列會以身為冒險者的角度探索 Rust 在現有的應用場景,包括:AI、LLM、前後端、資料庫、雲原生、WebAssembly、Tauri應用、與其他程式語言的交互等。讓我們一起解鎖 Rust 的開發者工具箱,讓 Rust 也進入你的開發冒險吧!
軟體工程的世界裡,Bug 無所不在,而測試就是品質的守門人。對新手來說,理解 SDLC(軟體開發生命週期) 是第一步:從需求、設計、開發到維護,每個階段都與測試息息相關。不同的開發模型(瀑布式、V 模型、敏捷式)會影響測試的節奏與壓力,決定測試人員是被動背鍋,還是主動把關。本系列將帶你探索測試在 SDLC 中的定位,揭開靜態測試、動態測試、單元測試、系統測試等活動的全貌。最後,我也會試著分享如何培養測試思維、建立關鍵技能,讓你逐步成為軟體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守護者。
在資安領域,自學往往需要大量閱讀技術文件、實作攻防練習與追蹤最新漏洞,但對初學者而言,資訊龐雜且門檻高。隨著生成式 AI 的發展,我們多了一個強大的學習夥伴。本系列將以「利用生成式 AI 等工具來學習資安」為主題,探索如何結合AI工具,輔助理解複雜概念、分析程式碼、建立練習環境,甚至加速閱讀漏洞報告與案例研究。 我將分享從 CTF 題目解題、惡意程式分析、滲透測試模擬,到威脅情報蒐集的實際應用,並討論生成式 AI 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與限制。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筆記,也是一段「AI 與學習者協作」的實驗紀錄。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AI 不會取代學習,而是成為推動我們在資安道路上前進的助力。
我想用 30 天的時間,透過 Colab 一步步實作並記錄生成式 AI 的學習過程。從最基本的文字生成開始,接著嘗試摘要、翻譯與情感分析等常見任務,逐漸熟悉這些模型的運作方式。每天的進度會整理成文章,包含程式碼與簡單的學習心得。這不會是一份專業研究,而是作為一名初學者對 AI 技術的實際體驗與紀錄,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基礎,讓自己更穩定地踏入生成式 AI 的世界。
這個 30 天專案的目標是透過生成式 AI + Prompt 設計,建立一位(或多位)你自創的虛擬角色,和他們每天互動、對話、寫故事,最後整理成一份「AI 戀愛日記」或「角色設定集」。這不是一個純寫小說的創作挑戰,也不是技術很硬的專案開發,它是一個結合「角色設計」與「AI 對話技術」的體驗型創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