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路由器(router),以及關於React篇的一些總結資訊。今天並沒有把路由器整合到原先的TodoApp之中,所以沒有範例。
註: 本文章同步放置於Github庫的這裡,所有的程式碼也在裡面。
談到路由器(router),你應該先了解什麼是路由(routes),對於網站來說,它其實就是瀏覽器上的網址路徑,對於程式來說,它稱為路由(routes),這裡指的程式當然是像在伺服器端的PHP程式,或是在瀏覽器端(客戶端)的JS程式。
React是一個開發單頁式應用(SPA)的函式庫,按照設計,所有的應用都只會在單一個網頁下執行,也就是網址並不會變動,不論你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這個網頁之中,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不同網址的情況,這種方式的設計很合理,但在某些情況下,少了一些彈性或功能。
將會少了什麼彈性或功能?
我們先了解,如果React要切換應用中不同的場景(Screen)頁面該如何作,對React來說,它的設計是在觸發事件後然後重新渲染,你大可用一個工具列或選單放上連結或按鈕,在不同的事件被觸發後,就重新渲染,載入對應的元件即可,這樣就可以切換不同的場景(Screen),在另一個事件觸發時,例如儲存完資料,或使用者點按了另一個工具列/選單的連結,再切換到另一個場景(Screen),運作的概念類似於在我們的TodoApp中雙點按其中一個項目,然後項目變為可編輯的文字框一樣。如果要為了管理得很好,你也可以把每個要切換的場景與連結,放在state中來管理,以此作為切換場景的依據。
單頁式應用(SPA)的設計,在簡單的應用中很容易作,也可以運作得很好的,但這個方式會有一些問題,問題是來自於當應用裡面的元件開始複雜時,這個方式會顯得不易組織與管理,當然還有可能有其他的需求出現:
/
根網址路徑是連到主應用,/additem
是連到新增一筆項目,在單頁式應用(SPA)的設計下是作不到的/edititem:id
,代表要編輯某一筆id值的項目路由器(router)套件可以幫你作的,就是上面說的這幾點,它都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
在React中發展最早,也是最多人使用的,就是react-router,它是由React Training這個專門提供React教育訓練的組織所開發,而不是由React官方所發佈的。
當然,你可能會認為像這麼重要的功能,為何是由社群主導而非官方?實際上React官方本來在開發上的角色並不是像你所想的那麼包山包海,React在Facebook投入的人力並沒有很多,大部份都是作核心的開發與決策性的工作,社群或其他公司團隊的參與程度反而比例是很高的。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像之後我們要介紹的Redux,它也不是React官方所制作的函式庫。在React Native中會更明顯,官網上的文件常常建議你去用社群上的另一個元件,而不要用官方現在提供的,可能是舊了或功能沒這社群元件的好用。這也算是React相關專案的特性之一吧。
react-router是一個包含很多功能的套件,它裡面的內容很多,因為它要解決的事情很多,也要回應社群上的各種需求,所以現在的react-router已經愈來愈複雜且內容很多,不太像我之前一開始學它的時候那麼容易學習與使用。
那為何不把react-router加到現在的TodoApp之中?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它正在作新版本v4.0,還在alpha中,我個人雖然比較傾向用v4.0,但可能用了有很多問題,或是之後會裡面的功能會改,所以現在如果要用大概還是只能先用v3.0。目前新的官網上的文件都是使用v4.0的。你可以看裡面的範例如何使用,當然,react-router的內容與功能很多,它仍然有一些基礎可以先學習,其它的各種情況下的應用可以需要的時候再參考。
第二個原因是,路由器(router)也是一個應用程式領域的主題,它涉及到整個應用程式該如何運作,內部資料要如何傳遞,也就是說它與之後的Redux會需要搭配運用,而且是必定要互相搭配,不然這兩個會互相衝突卡到。Redux官方也有一篇專門解說React Router如何與Redux整合的文章。目前還有另一個解決方式,就是用專門為redux所開發的套件react-router-redux,它可以扮演React Router如何與Redux同步整合的工作。但也就是說,你也得先學會用Redux後,再用這個套件。而我想如果你用了Redux,不用這個同步整合套件也滿可惜的,時光旅行(之後會說到)是Redux中很棒的功能。
題外話是與React Native有關,react-router是在網頁上才需要的功能,它並不能在React Native裡使用,因為在手機App裡並不是用"路由(routes)"的概念在切換場景的,而是用"導覽(Navigation)"的概念,不太一樣的設計。當然,社群上也有人想用React Router的作法,包了一套react-router-native,不過不太受歡迎,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是react-native-router-flux,但是它這個套件的名稱也取作router(路由器),用了類似路由器的作法,而且需要Redux/Flux搭配使用。當然,目前內建的Navigator元件,與未來將會正式的NavigationExperimental元件,可能是另一種比較常看到的用法。
最後,對於路由器的部份,如果你的應用功能很少也不複雜(像我們的TodoApp),並不需要沒什麼太特別的路由功能,你也不需要像上面說的這些使用情況,你不一定要使用像react-router的套件,在這篇You might not need React Router,有提供一些另外的想法。
在經過了漫長的React篇之後,下一章將是新的開始 - Redux篇。原本按照我原本的想法,每一篇都要幫它們取個好名字:
這些名稱都是改編自輕小說或動畫而來,以下是轉自維基百科中的說明與比喻。
改編自"《境界的彼方》(日語:境界の彼方),是日本作家鳥居なごむ創作的輕小說作品"。
傳說會帶來巨大災禍的妖夢,沒有實體,看起來就像鏡子般倒映著所有景物。據說各種疾病、戰爭等皆是由它引起,推測擁有「讓持有者具現出極其思念之人的肉體」的能力,也能讓持有者擁有不死之身的能力,目前潛伏在秋人的體內。實際上為妖夢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大門
用"DOM界的彼方",主要比喻React就像是真實網頁上的DOM元素與JS應用程式的一個大門,也是看起來像是鏡子般倒映所有的DOM元素一樣。
採用"《魔法禁書目錄》的一個角色,一方通行(日語:アクセラレータ,英語:Accelerator)是《魔法禁書目錄》的第二主角,科學側男主角之一,也是其外傳《科學一方通行》及《偶像一方通行》的主角"
一方通行的能力是「向量操作」(Vector Control),只要是接觸到自己的皮膚的,不管是動能、熱能、電能等任何所有能量,其方向都能受到一方通行的操控。他可以在自己的計算能力範圍內改變一切已知的能量的方向。
用"一方通行",主要比喻Flux架構的資源流是只有單一個方向。
改編自"《穿越時空的少女》(原題:時をかける少女)是日本小說家筒井康隆於1965年創作的青少年取向短篇科幻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與動畫電影。"
用"Redux - 穿越時空的狀態",主要比喻Redux中具有時光旅行的除錯功能。
其實我不太想用像"30天精通React"(因為30天也不會精通,我自己都沒精通了...)、"快快樂樂學React"或"輕輕鬆鬆學React"(學這麼艱難的技術怎麼輕鬆,又怎麼會快樂得起來...),或是什麼"王者歸來xxx"、"瘋狂React講義"(好怪的名字,但聽說都很熱賣...)。上面用這些名稱只是純粹個人喜好而已,當然它們都有比喻一些東西,與這個技術它的核心概念有關。
React篇到這裡就是最後了一章了,雖然我能寫的內容很有限,但也差不多就是足以達到入門的階段,對我來說,這些學習的過程大概花了一年多,當然這些文章中的知識只是我學到的一部份而已。我想最後面因為並沒有人在23篇文章問過任何問題,所以我只好自問自答一些在討論區中常見的問題,這些解答就作為你學習React的一些經驗參考,以下答案純屬個人想法。
這個問題很常見,對我來說,我其實是想寫手機上的App,所以才學React的,手機上的App要用React Native寫,但它的語法基礎是React。
Vue.js、Angular2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深入研究,所以我沒辦法比較得準確,但我知道每套受歡迎的框架或函式庫,自然有它較為合適的應用情況,React不可能在每種應用情況都是合適的,它的目的也不是如此。以生態圈整體來看,React是最多人支持的,所以它的可取得資源也是最多的,學習資源、週邊套件什麼的,都是最多的,其他的兩套可能就沒那麼多,但也不少。
未來的發展會如何?沒人知道,但至少在2017年,這個局勢並不會差太多。React與React Native並不是一下子蹦出來的專案,它其實背後已經有很多發展很久的專案支持,或是用了其他專案的設計概念延伸出來的東西,像最近阿里巴巴為Vue.js打造的weex,可以用Vue.js語法來開發手機App,裡面用的架構與React Native差不了多少,一樣是用FB的css-layout專案(現在改名為Yoga)作底層。當然美其名為專為Vue.js打造,其實也並非創新,說老實話會變成"跟風"或"仿效",當然開放原始碼抄來抄去的風氣本來就是這樣。阿里巴巴作開放原始碼的之前故事很多就不多說,網路上可以找到。
回到最本質的情況,開放原始碼上社群的力量畢竟還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協助開發的,還是宣傳的、教育的都是。大公司再怎麼有錢有人,沒有創新、沒有真的契合到真正的需求,作再炫的專案也沒人想要用。像Google Chrome瀏覽器,從零開始作起,到今天不到十年變成市佔率最高的瀏覽器(2008年發佈),V8引擎成為最重要的JS引擎,原本的執行長一直反對了好多年,誰知道這一走來在裡面開發的這些工程師的辛苦。
我會認為React與React Native今天會出名不會是一個遇然性的結果,Facebook在很多基礎的技術扎根很久了,你可以看最近它在2016年的回顧中,其實有很多專案。它也願意投資贊助其它的相關開放原始碼專案,babel工具就是一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看起來,FB是真的用這些技術在自己的服務上,今天我們所看到的Facebook網站,上面就用了React技術,手機上的Facebook App與其他的相關App就用了React Native技術,可見它是真的重視與應用這些技術,不是開玩笑的拿石頭來砸自己的腳,而不是拿來作學術研究而已。那麼你用這個角度來檢視其他的技術,他們又是怎麼樣的一個發展的情況呢?
當然,語法概念設計都一樣,不學React直接學或用React Native,痛苦指數保証直線上升。
學React最好還是先有ES6基礎,而且一定要學到Redux等Flux的架構,這是一段很漫長的過程,如果有人說你可以幾天就學會或精通,那是騙人的,大部份的課程或教學都是超級入門的,或是用走馬看花式的什麼都介紹一點,太深入的內容就跳過。
React Native還有它自己的其他基礎知識,例如排版用的Flexbox、或是取代Ajax的Fetch API等等。
首先,你要先學好ES6與JavaScript,再來是你要開始會建置開發環境與使用這些開發工具。
如果你已經有學過jQuery,暫時先忘了它吧,jQuery與React的開發概念完全不同。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說: "呃,這功能我用jQuery,寫十分鐘就作出來了,React要這麼麻煩..."。概念不同,自然撰寫的方式都不同,心理上如果不能調適,我還是建議你用jQuery就好,如果你不能先放下心中的成見,永遠也學不了新的想法或概念。
技術進步得太快,唯一的好方式就是保持基礎,以不變應萬變,React上每天有太多的新知識要學習,但沒人學得完,也不可能學得完。
那什麼是基礎?
對JavaScript函式庫的基礎來說,就是ES6與JavaScript,基礎夠紥實,學什麼React、Vue.js或Angular都會比較容易。
對React來說,基礎就是基本的設計概念,JSX語法、props與state、生命週期方法這些基本的語法與特性。
你應該要多花時間學習基礎,而且要多思考一下,不是一開始就把網路上的範例拿來抄一抄,或是什麼套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套來套去這樣用。
React官方網站上的文件,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參考的指引。我指的是這個官方網站,不是簡體的翻譯網站,你如果英文不夠好,就多花點時間勤查字典,不要去看翻譯簡體的官方文章,雖然只有差一些時間,但翻得不會太好,加上文章的的版本也舊了,簡中的資料參考的價值會很低,而且有可能裡面有些方法或技術,早就被棄用或調整了。
不要花太多時間研究一些細節或內部,我常常有看到一些人在學習時,貼出研究React或Redux的原始碼的一些分析文章,我會認為研究這些東西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是參與這些套件的開發者去研究的東西。因為這些程式碼也不是幾個寫的,是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在提交的,除了從程式碼根本很難看出來設計的全貌之外。而且變動得很快,你今天研究完了,下個月就變了。你該花時間的是例如官方的設計概念的文件、範例,或是最近一些討論得很熱烈的議題(Issue)。當然,如果你的技術水平到一個程度,這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所有的函式庫或框架,都有其設計的核心理念,或是所依循的標準規定。React或Redux的原始碼只是實現了這些設計與標準的結果而已,當然有一開始的設計概念,也有在後面跟著產生的API文件,這兩個才是我們所需要學習與理解的。
本篇是一個心得發表的章節,並沒有展示路由器的程式碼該怎麼作,理由在上面的內容中已經有說明了,之後我們再來看怎麼整合Redux與路由,它們都是與應用程式領域有關的特性。最後,回答了一些討論區中常見的問題,最近還是有很多朋友在問這些問題,當然你也可以參考我的部落格中之前回答的一些文章。
今天是"平安夜",對歐美人士來說,就像我們過年的除夕一樣,也祝福所有的朋友們,幸福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