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1
Modern Web

尋覓 webpack - 藉由 webpack 學習網頁前端工程的精妙之處系列 第 17

尋覓 webpack - 17 - 配置 webpack - Source Map

本系列已集結成書從 0 到 Webpack:學習 Modern Web 專案的建置方式,這是一本完整介紹 Webpack 的專書,如有學習 Webpack 相關的問題可以參考此書。

本文講解 Source Map 的功用及原理。

本文的範例程式放在 peterhpchen/webpack-quest 中,每個程式碼區塊的第一行都會標注檔案的位置,請搭配文章作參考。

在這個時代中的前端代碼很少在使用直譯的開發方式,通常會用優化工具(ex: terser)產生生產環境的代碼,也會在開發時使用非原生語法(ex: TypeScript, Babel)或是預處理器(ex: SASS)加速開發,而建置時會使用像是 webpack 等建置工具,這使得當 Bug 發生時,瀏覽器指向的是建置後代碼的錯誤所在位置,而非原本的代碼位置,造成了極大的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 Source Map 技術被發明了,接著我們來了解什麼是 Source Map 吧。

除錯時遇到的大麻煩

假設今天你寫了下面的代碼:

// ./demos/without-source-map/src/index.js
import _ from "lodash";

const demoName = "Without Source Map";

function component() {
  const ele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element.innerHTML = _.join(["Webpack Demo", demoName], ": ");

  return element;
}

document.body.appenChild(component());

這個簡單的代碼會將 component 插入頁面中。寫完後,你興高采烈地用 webpack 建置後,在瀏覽器點開要看結果,發現怎麼一片白啊,無奈的你只好打開 DevTool 準備 Debug ,他看到了錯誤如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p53GOICpK4.png

看到當下你傻眼了,心想:「我明明只有寫 index.js 怎麼錯誤是從 main.js 來,而且行數也不太對啊」,雖然心裡毛毛的,可是你還是點開了 main.js:9 看 source 的內容: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vtgojZyAfK.png

「這天書般的代碼是要怎麼抓蟲啊」,這時所看到的是建置後的代碼,由於 webpack 的處理,代碼已經不是原本彼得撰寫的內容了。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hIdqU7uDOf.png

使用 Source Map 解決開發問題

所幸 webpack 有提供 Source Map 的功能,我們使用 CLI 將它開啟:

// ./demos/source-map/package.json
{
    ...
  "scripts": {
    "dev": "http-server ./dist & webpack --mode production --watch --devtool source-map"
  },
  ...
}

--devtool 參數可以選擇不同的 Source Map 方式(在 Dev Tool 一文會講解),這裡選 source-map ,執行後再來看看瀏覽器的 Dev Tool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NdaOCIVBhW.png

看得到彼得所寫的代碼了,並且明確的指出錯誤的位置。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HrHronzGA2.png

Source Map 會產生一份 map 檔案,用以對應建置後的代碼到來源代碼的位置,瀏覽器看到有 Source Map 的設定就會自動將 Source 轉為 Mapped 後的代碼。

Source Map 原理

Source Map 會為每個檔案產生一個對應資料的檔案,它的內容會像下面這樣:

{
  "version": 3,
  "sources": ["../src/index.js"],
  "names": ["add", "a", "b"],
  "mappings": ";;AAAA,IAAMA,GAAG,GAAG,SAANA,GAAM,CAACC,CAAD,EAAIC,CAAJ;AAAA,SAAUD,CAAC,GAAGC,CAAd;AAAA,CAAZ",
  "sourceRoot": "/",
  "sourcesContent": ["const add = (a, b) => a + b;\n"],
  "file": "index.js"
}

對應檔是個 JSON 格式的資料檔,副檔名為 .map ,主要的屬性有:

  • version: Source Map 的版本,目前是 3
  • sources: 組成此建置檔案的原始檔案位置
  • names: 原始檔案內代碼的名詞(變數、屬性名...等)表
  • mappings: 建置與原始檔案的代碼對應資料
  • sourceRoot: 原始檔案的根目錄
  • sourceContent: 原始檔案的代碼內容
  • file: 此對應檔的目標檔案(建置檔案)

有了這個檔案後,我們需要告知瀏覽器要使用此對應檔,因此要在建置後的檔案中加上資訊:

"use strict";

var add =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
};
//# sourceMappingURL=index.js.map

最後一行的 //# sourceMappingURL=index.js.map 告訴瀏覽器此檔案的對應檔為 index.js.map 檔。

如此一來,在瀏覽器開啟此檔案時,會發現有對應檔,從而使用 Source Map 對應原始檔案的內容。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dQWnoe32C5.png

大部分的屬性都很直覺的可以知道使用的方式,除了 mappings 外,而這也是對應檔中最重要的資訊,接著我們就來解釋 mappings 資訊的使用方式吧。

mappings 的對應方式

mappings 內的資料規則如下:

  • ; : 分號用以區隔建置代碼中的每一行。
  • , : 逗號用以區隔每個代碼段。
  • AAAA : 代碼段對應資訊的編碼,此編碼包含 1 或 4 或 5 個值,每個值都以 VLQ 編碼而成。

使用 ; 對應建置後代碼的行, , 分隔行中的各個代碼段,最後使用對應編碼還原代碼段在原始資料中的內容與位置,接著來看要如何看懂對應編碼。

VLQ 編碼的算法可以參考 Rich-Harris/vlq

對應編碼的定義

對應編碼的值都是使用 VLQ 編碼,總共由五個值所組成:

  • 第一個值:此代碼段位於建置後代碼中的第幾欄
  • 第二個值:此代碼段的原始檔案位於 map 檔中 sources 陣列的第幾個元素
  • 第三個值:此代碼段位於原始檔案中的第幾行
  • 第四個值:此代碼段位於原始檔案中的第幾欄
  • 第五個值:此代碼段的名稱位於 map 檔中 names 陣列的第幾個元素

所有的值都會相依在之前的值之上,因此除去第一個代碼段外,其他的代碼段編碼的正確值都要加在之前編碼值之上。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由於是相對值,因此數值不會太大,節省儲存空間。

以例子說明 Source Map 對應方式

這節會以 Babel 代碼轉換的 Source Map 為例子來說明其對應的方法。

原始代碼為:

// ./demos/babel-source-map/src/index.js
const add = (a, b) => a + b;

建置代碼為:

// ./demos/babel-source-map/lib/index.js
"use strict";

var add =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
};
//# sourceMappingURL=index.js.map

//# sourceMappingURL=index.js.map 告訴瀏覽器此建置檔案的對應檔位置。

對應檔為:

// ./demos/babel-source-map/lib/index.js.map
{
  "version": 3,
  "sources": ["../src/index.js"],
  "names": ["add", "a", "b"],
  "mappings": ";;AAAA,IAAMA,GAAG,GAAG,SAANA,GAAM,CAACC,CAAD,EAAIC,CAAJ;AAAA,SAAUD,CAAC,GAAGC,CAAd;AAAA,CAAZ",
  "sourceRoot": "/",
  "sourcesContent": ["const add = (a, b) => a + b;\n"],
  "file": "index.js"
}

上面所有代碼的第一行,路徑的註解,都沒有在真正的代碼中,所以分析時,請無視這行。

檔案都介紹完了,接著我們試著使用 mapping 對應原始的檔案內容吧。

首先我們看到 ;; ,代表兩行的空白行,對照 ./lin/index.js ,第二行的確是空行,而第一行雖然有 use strict ,但這不在對應的範圍內,因此沒有對應編碼的資料,所以一開始是以 ;; 開頭。

接著來看第一個代碼段,是在第三行的 AAAA ,由 VLQ 轉為數字為 0,0,0,0 ,這值代表:

  • 在建置後代碼的第 1 欄
  • 原始代碼位於 sources 的第一個元素 ../src/index.js
  • 在原始代碼的第 1 行
  • 在原始代碼的第 1 欄

因此對應如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fyeFXPtzKx.png

由此可知第一段代碼段對應到原始代碼中的 const

第二個代碼段為 IAAMA ,由 VLQ 轉為數字 4,0,0,6,0 ,這值代表:

  • 在建置後代碼的第 4 欄(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 原始代碼位於 sources 的第 1 個(要由基底值往上加)元素 ../src/index.js
  • 在原始代碼的第 1 行(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 在原始代碼的第 6 欄(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 原始代碼中的變數名稱為 names 中的第 1 個(要由基底值往上加)元素 add

對應如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1AeGA3AiDy.png

由此可知第二段代碼段對應到原始代碼中的 add

這裡每個值都有解釋需要由基底值往上加,因為基底值為 0 的關係,所以目前看不出效果,下一個代碼段再來解釋。

第三個代碼段為 GAAG 轉為數字 3,0,0,3 ,這值代表:

  • 在建置後代碼的第 8 (0+4+3)欄(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 原始代碼位於 sources 的第 1 個(要由基底值往上加)元素 ../src/index.js
  • 在原始代碼的第 1 行(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 在原始代碼的第 10 (0+6+3)欄(要由基底值往上加)

基底值為第一及第二個代碼段的 (0,0,0,0) 與 (4,0,0,6,0) 相加而成的 (4,0,0,6,0),因此第三個代碼段要基於這個值再做運算。

對應如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zQU3jr7pbK.png

由於有基底值,因此由基底值向後加,所以第三個代碼段對應的原始代碼為 =

之後就以上面的方式類推,下面整理了部分代碼段的總覽圖供讀者參閱: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OvyJDH1Z1j.png

負數的對應值

由於會有基底值,因此對應值有可能會是負數,代表往前尋找對應的意思,例如上例中有個 SAANA ,轉出來的數字為 9,0,0,-6,0 ,這代表當在找尋原始代碼的欄數時,需要與基底值做減法運算,對應如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fBHYt1NEq3.png

原始代碼中的代碼段位於基底值後方 6 欄,因此會尋找到 add

VLQ 編碼

前面在 mappings 時所使用的 VLQ ,它可以用少量的空間表示極大的數值,因此在處理數字時,常常會使用 VLQ 作為儲存的方式。

下面講解如何做 VLQ 的編碼與解碼

由數字編碼為 VLQ

編碼流程如下:

  1. 轉為二進位
  2. 向左位移一位,原數為負數的話第一位為 1 ,正數的話為 0
  3. 以 5 位為一個值切開,如不滿 5 位,前面補 0
  4. 如果有多個值,做倒序處理
  5. 如果有多個值,除了最後一個值最高位補 0 外,其他值的最高位補 1
  6. 使用 Base64 編碼各個值

以例子說明,現在要編碼 16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mly7KmZL40.png

由 VLQ 解碼回數字

預設值:目前數值為 0,位移值為 0 。

  1. 取得第一個字元
  2. Base64 解碼
  3. 轉為二進位
  4. 第 6 位(最高位)為 1 ,表示接著的字元屬於同個值,納入運算中
  5. 依照位移值向左位移
  6. 位移完成後,位移值加 5
  7. 目前數值加上此值
  8. 如有下個字元重複上述步驟直到第 6 位(最高位)為 0 ,此字元為最後一位
  9. 全部字元所取得的目前數值的第一位元為判斷是否為負數的 bit ,取出此 bit 並 1.向右位移一位
  10. 如果負數元為 1 則數值為負,反之為正

以例子說明,現在要解碼 gB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2/20107789T7tnOTlfmS.png

總結

經過建置後的代碼雖然可以增加效能,但卻有難以除錯的缺點,為了彌補此缺點,我們需要藉由 Source Map 的幫助。

Source Map 可以將建置後的內容與原始的內容做對應,瀏覽器找到對應資料後,會依照對應資料輸出原始代碼內容,讓我們可以知道原始代碼的錯誤出處,藉以增加除錯的效率。

Source Map 中的 mappings 資料是用 VLQ 編碼所編寫的對應資料,可以在建置代碼與原始代碼間做對應代碼段的工作。

本文講述了 Source Map 的用處與原理,下一篇我們會說到 webpack 中的 devtool 配置,讓 webpack 幫我們產生 Source Map 資訊。

參考資料


上一篇
尋覓 webpack - 16 - 配置 webpack - 監聽 Watch
下一篇
尋覓 webpack - 18 - 配置 webpack - Dev Tool
系列文
尋覓 webpack - 藉由 webpack 學習網頁前端工程的精妙之處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