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基本是商業世界監管程度最高的產業,
為了維持金融交易的準確、穩定跟符合政府部門監管,
在各產業領域的資訊安全要求,金融業是最嚴謹、也是要求最高的產業。
資料安全在金融產業,除了確保核心系統的金融數據的交易資料,
包含客戶個資、財務資料與銀行帳戶資訊等,
甚至包含客戶隱私、客戶資料使用同意等,也都是整體資料安全的範疇。
雲端的彈性跟可擴充性,一直以來都是將應用程式放在雲端的考量,
金融行業更是如此,除了持續嘗試在非核心系統或開發環境,
開始利用雲端特性,實現彈性存取、負載平衡與高可用性。
今年九月金管會針對金融業上雲的法規規範又進一步放寬,
過去銀行委外使用雲端服務時,只要涉及重大性委外作業,
例如牽涉如客戶資料,或是將作業委託到境外公雲,都得事先報部核准。
現在新法修訂,只要銀行業者使用境內雲端服務(如GCP或AWS),
處理一般性事務或辦公應用,不需要事先申請核准,即可採用。
無論是在高可用性、雲地混合的彈性架構、境外備援的需求,
都可以進一步採用雲端資源與環境。
資料的使用、移動或儲存,可以分三個環節來看看,
資料的儲存,除了傳統的儲存系統架構外,
當開始採用雲端資料儲存環境之後,考慮的因素也變多,
例如雲端與地端資料的同步、雲端資料儲存環境本身的保護、
雲端儲存的資料,如何提供給授權的應用程式運用,
也是需要整體規劃,像是威脅建模 (Theat Modeling),
:唯有系統性的枚舉潛在威脅,設計緩解措施,並排定其優先順序,
才能確保浥注的有限資源能對工作負荷的整體安全產生最大效益。
*參考來源:https://aws.amazon.com/tw/events/taiwan/techblogs/how-to-approach-threat-modeling/
在混合雲環境的資料使用,則牽涉資料活動存取監控,
包含在雲、地環境、不同資料環境的活動監控。
傳統地端資料庫作法,可能可以透過監控稽核日誌來達到,
而在雲端環境的資料庫環境,則有 DBaaS 環境的資料活動需要監控,
可能牽涉到資料平台或雲端業者提供的資料監控機制需要整合。
資料安全保護核心原則概念相同,但適用的技術與作法則因應環境而有所不同。
因金融交易的重要性,相關安全規範過程牽涉層層管控,
其他相關的像是電腦周邊管控、儲存媒體管控、身份帳號管控等,
也都在例如「金融機構資通安全防護基準」等,有詳細的原則規範。
最後則是針對金融交易數據、客戶帳戶活動資料進行的大數據分析,
無論是提供更精準的客群財富分析,以提供合適的理財與規劃建議,
也都需要牽涉到資料存取的來源管控、應用範圍與持續性的活動監控。
金融產業特性讓各個金融機構都投入顯著的資訊安全資源,
也因為圍繞著不斷更新的法規與指引,有更多安全監控措施或規範,
隨著放寬上雲條件與規範之後,後續金融產業資料安全議題與重視也會隨之提升,
因為一旦更多的資料在雲、地環境傳輸與運用,就可能會產生資料不當運用或外洩的風險,
但關鍵是如何我們如何運用適當的人員、工具與流程,降低與避免可能面臨的資料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