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資訊和網路的發達之下,一定有歹人利用這些資料為非作歹。網路恐怖主義就是其中一種威脅方式,至今更是發展出不同型態的網路恐怖主義。
基本定義
網路恐怖主義(cyberterrorism)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或威脅進行暴力行為,導致生命喪失或嚴重身體傷害,目的是通過恐嚇達成政治或意識形態上的目的。有時這類行為也被稱為互聯網恐怖主義,其中包括利用電腦病毒、蠕蟲、網絡釣魚等惡意軟體或編程工具來故意破壞電腦網絡,特別是那些與互聯網連接的個人電腦。
網路恐怖主義也可以解釋為故意利用電腦、網路及公共互聯網對特定目標實施破壞和傷害。經驗豐富的網路恐怖分子,通常精通駭客技術,可能對政府系統、醫院記錄和國家安全計劃造成嚴重損害,這可能導致一個國家、社區或組織陷入混亂,並引發對進一步攻擊的恐懼。這些恐怖行為的目標通常具有政治或意識形態色彩,因此被視為恐怖主義的一種形式。
政府作為
政府和媒體對網路恐怖主義可能造成的威脅高度關注,這促使如聯邦調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IA)等政府機構加大力度打擊網路攻擊和網路恐怖主義。
案例
網路恐怖主義有多個主要和次要的實例。例如,蓋達組織曾利用互聯網與支持者聯繫,甚至招募新成員。而在2007年4月,由於安置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二戰蘇聯雕像引發爭議,愛沙尼亞這個技術發展迅速的波羅的海國家成為了網絡恐怖攻擊的目標。
爭議
網路恐怖主義這一術語充滿爭議。一些學者給予其狹義定義,專指已知恐怖組織針對信息系統發起的破壞性攻擊,旨在製造恐慌、警報或人為破壞。另一些學者則採用較為廣泛的定義,將其包含在網絡犯罪範疇內。即便不涉及暴力行為,參與網絡攻擊也會影響人們對恐怖威脅的感知。根據某些定義,區分網絡恐怖主義與網絡犯罪的界限變得模糊。
結論
總結來說,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路恐怖主義的威脅愈發不可忽視。各國政府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這一新的全球安全挑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