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提到了一些電腦病毒,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另一種相似但獨特的威脅——電腦蠕蟲。電腦蠕蟲(英語:computer worm)與電腦病毒類似,是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電腦程式。這個名稱最早來自約翰·布倫納1975年的小說《震盪波騎士》,用來描述能夠自我複製的程式。
歷史
「蠕蟲」這個詞首次出現在約翰·布倫納(John Brunner)1975年的小說《衝擊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中,當時小說中的主角尼古拉斯·哈夫林格設計了一種蠕蟲程式來收集資訊,並用來報復那些利用全國電子資訊網控制大眾的權力者。
第二個電腦蠕蟲由其創建者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命名為「死神」,設計為防毒軟體,用於在阿帕網中自我複製並刪除爬行者程式(第一個電腦蠕蟲)。1988年11月2日,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羅伯特·塔潘·莫里斯釋放了「莫里斯蠕蟲」(Morris worm),導致當時連網電腦中約1/10受到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網路擾亂。這一事件促使了CERT協調中心和Phage郵寄清單的誕生,並使莫里斯成為第一個根據1986年《電腦欺詐和濫用法案》被定罪的人。
傳播方式和原理
電腦蠕蟲通過自我複製的方式傳播,常駐於一台或多台機器中,並掃描其他機器是否存在感染同類蠕蟲的可能性。如果發現沒有感染,蠕蟲便會通過內建的傳播手段進行感染,最終可能導致電腦系統癱瘓。電腦蠕蟲與電腦病毒不同,它不需要附著在其他程式內,也無需使用者的操作即可自我複製和執行。
電腦蠕蟲通常以垃圾郵件和漏洞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雖然蠕蟲不一定會直接破壞系統,但往往會對網路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蠕蟲可能會發動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損毀或修改目標電腦的檔案,或者只是浪費頻寬。
電腦蠕蟲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針對大規模網路的蠕蟲,這類蠕蟲雖然會占用系統資源,但使用者仍可能繼續使用電腦;另一種是針對個人使用者的蠕蟲,這類蠕蟲執行大量垃圾程式碼,使系統極大程度地降低執行效率。雖然蠕蟲多不具有跨平台性,但在不同平台下可能會出現其特有版本。
有趣的應用-反蠕蟲
有些檢測器借鑑了電腦蠕蟲的設計理念。例如,善意的電腦蠕蟲會自動掃描並修補系統漏洞。比如Waldec蠕蟲,該蠕蟲會自動幫助未修補RPCSS漏洞的使用者打上補丁,但這也會大量消耗網路頻寬,對網路的影響與惡意蠕蟲相似。
著名的蠕蟲
結論
電腦蠕蟲作為一種自我複製並傳播的惡意程式,對電腦系統和網路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儘管有些蠕蟲被設計為善意的工具,用於修復漏洞,但更多的蠕蟲仍對網路和個人設備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電腦蠕蟲的歷史提醒我們,在享受網路便利的同時,必須時刻警惕潛在的安全風險,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來防止這些威脅的入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