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習課題準備進展到切版,剛好可以讓我一邊學習一邊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一方面讓自己對接下來切版比較有概念,另一方面讓未來自己有個回顧筆記可以複習。
雖然明面上起因是研究切版,我認為此主體可延伸方向實在太多,不限縮研究主題好像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以常見前端語言來說,尤其網頁設計方面,御三家 - Html、CSS、Javascript,其中與切版比較多正相關是CSS,所以我決定蒐集CSS常見又比較重要的功能來研究介紹。
一切起因來自想在電腦上看報紙,
當然以現在眼光來說,電腦上看新聞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把時間拉回到1990年末尾,那時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推動了全球資訊網的產生,導致了網際網路應用的迅速發展。
而網站漸漸應用在電子印刷平台。
但是,當時發布平台缺少一項關鍵技術--無法設計文檔版面,導致網站無法顯示出類似報紙格式。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Håkon Wium Lie注意到樣式表語言(style sheet language)的需求。
樣式表語言也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自1990年Html誕生以來,把文檔結構以及文檔版面分離一直是待解決的目標。
幾經好幾位程序員嘗試以及開發後,Håkon提出階層Html樣式表(Cascading HTML Style Sheets)的初版概念,並且那時Dave Raggett(Html 3.0主要架構師)也提出Html不應該變成頁面描述語言(page-description language),需要一種更專門的機制處理這個需求。
這時Håkon與Bert Bos協同開發的Argo瀏覽器逐漸開始有CSS的雛形。
(補:Argo瀏覽器本身有自己的樣式表語言。)
(補:那時候還有為了各個不同瀏覽器開發的樣式表語言。)
直到最初的CSS提案於1994年11月在芝加哥舉行的Web會議上提出。
但還沒結束,CSS開發之路依然困難重重、開發人員彼此沒有共識。
隔年4月Håkon與Bert來到WWW會議,本來此次會議是技術展示交流的活動,卻演變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平衡」爭論。
「作者」(編寫者)派認為是作者來決定內容最終呈現方式;而另一派(Håkon與Bert也同屬這派)認為出現衝突時,以眼睛和耳朵來理解內容的「讀者」才應該有最終決定權。
1995年,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全球資訊網協會)已開始運作,擔任W3C技術人員的Håkon與Bert負責樣式表(style sheets)開發。
年底,W3C成立了HTML編輯審查委員會(HTML ERB)來核定未來Html規範,經過層層討論後CSS規範被訂出,並取得當時Microsoft的IE瀏覽器支持,
最終,CSS level 1終於在1996年12月作為W3C規範出現。
Håkon Wium Lie, 12 December 1995
Bert Bos, 12 December 1995
(圖片皆取自:A brief history of CSS until 2016)
A brief history of CSS unti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