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AI 的進步,讓它逐漸成為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工具。
不過,隨著使用 ChatGPT、Claude 等 AI 的頻率增加,是否也開始感受到一些限制?
比如:
「能幫我在 Spotify 播放一首適合現在心情的歌嗎?」
「我無法直接控制 Spotify,但我可以推薦一些歌曲...」
「幫我把這些想法整理成筆記,存到我的 HackMD 裡?」
「我無法直接存取你的 HackMD 帳戶...」
現在的 AI,就像是一個博學但沒有手腳的助理:它知道很多事,但卻沒辦法真正幫你動手完成。
簡單來說,AI Agent 就是「有執行能力的 AI」。
它不僅能思考和對話,更重要的是能夠: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學習」通常不是模型自己進化,而是透過對話記憶、外部知識庫或 prompt 優化,來模擬學習與成長的效果。
舉例來說,當你說「今天天氣不好,再放點輕鬆音樂」時,AI Agent 可以:
這就是 AI Agent 的魅力 一句話,搞定一切。
你只需要用自然語言下達任務,Agent 就能幫你把事情辦妥。
在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出現之前,每個 AI 應用都需要自己重新發明輪子:
這就像早期的電子設備,每一台都有自己專屬的充電線,雜亂又不方便。
而 MCP 的出現,就像 USB-C 統一了充電標準一樣,它統一了 AI 與外部工具的溝通方式。
試想一下:當有人已經開發好了 Spotify MCP Server,你只需要幾行程式碼,就能讓你的 AI Agent 立即獲得 Spotify 控制能力!
(雖然目前多數 MCP Server 來自社群開發,功能完整度會有所不同,但已經能大幅降低整合成本。)
這 30 天的學習會循序漸進,從基礎到進階:
今天只是開場白,接下來的 30 天,我們會一步步深入。
在開始前,也邀請你先思考:
我們下一篇見 ☆*: .。. 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