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讓網頁「活了起來」──讓它會對使用者的點擊做出回應、能改變畫面顏色。
但 JS 的世界遠不止如此,今天,我們要更深入學習如何用「邏輯」控制網頁,讓它不只會動,還能「聰明地動」!
想像你要做一個表單,使用者輸入電子郵件:
這就是 JS 的強大之處:不只是互動,而是帶入條件判斷與運算,讓網站有「思考能力」
昨天我們提到 let 和 const,但變數內可以放什麼?
JS 有幾種常用資料型態:
let name = "Hank";
let age = 25;
let isMember = true;
let colors = ["red", "blue", "green"];
let user = { name: "Hank", age: 25 };
這些資料型態是控制邏輯的基礎
條件判斷是 JS 的「思考」核心
let age = 18;
if (age >= 18) {
console.log("歡迎光臨此網站!");
} else {
console.log("未滿 18 禁止進入");
}
可應用場景如:登入判斷、表單驗證、購物車折扣計算等等
假設你有 10 個商品要顯示,難道要 console.log 打 10 次?
for (let i = 1; i <= 10; i++) {
console.log("商品編號:" + i);
}
可應用場景如:動態產生列表、跑 API 資料等等
客戶需求:按按鈕,計算按了幾次,並於畫面中顯示
HTML:
<h1>您按了 0 次</h1>
<button id="btn">點我</button>
JS:
let count = 0;
const title = document.querySelector('h1');
cons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count++;
title.textContent = `您按了 ${count} 次`;
});
這是「有記憶」的網頁功能
學到這裡,可能都會想:「JS 這麼多,怎麼學的完(ノ▼Д▼)ノ?」
事實上,現代前端大多有以下進程:
我們現在是在最基礎的第一步,
這一步看起來雖然既簡單又但又有難度,但它是後續所有學習的地基......
今天寫了第一個「會記錄狀態」的小功能,對網頁不只是裝飾而是「工具」這點,更深有體會。
以前看網站,覺得功能理所當然;但現在學了 JS,才知道這背後有多少邏輯設計。
雖然常常會卡住,但當成功跑出結果的那一刻,真的會很開心!
下一步,我們將開始接觸 更進階的 DOM 操作 & 表單驗證,真正進入「動態網頁」的世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