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Software Development

微服務導入:從觀念到落地的架構實戰地圖系列 第 21

微服務導入 – Day 21 微服務下的測試工程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8/20178262k92Vxk3C1l.png

微服務架構已經成為現代軟體開發的主流設計方式。透過「服務拆分」來降低單一系統的複雜度,每個服務專注於一個明確的業務能力,並且可以獨立開發、部署與維護。

然而,分散式架構的代價就是「複雜的服務互動」。如果沒有良好的測試保護,我們很難確保服務之間的協作能夠持續正常運作。這也是為什麼在微服務環境下,測試策略必須更加嚴謹,並且要考慮「跨服務」的情境。

在軟體工程中,常被提到的「測試金字塔」提醒我們:

  • 單元測試(Unit Test)數量應該最多、執行最快。
  • 整合測試(Integration Test)次之,用於驗證元件之間的互動。
  • 端到端測試(End-to-End Test)最少,但成本最高。

那麼,在微服務的脈絡中,我們如何對應這個金字塔?今天要談的三個測試模式,Service Component Test、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就是金字塔「中層與下層」的守護者。


微服務測試中的核心挑戰

在解釋模式之前,我們要先理解為什麼「測試」在微服務中特別重要:

  1. 服務獨立性 vs 系統完整性
    單一服務看似正確,但整體系統可能因契約不符而失敗。
  2. 端到端測試的限制
    啟動所有服務做全鏈測試成本過高,且環境不穩定。
  3. 契約(Contract)的重要性
    微服務間的 API、事件訊息、資料格式,都必須靠契約來維持一致性。

測試金字塔與三個模式的定位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5/20178262wRyJu0UkXE.png

我們可以把三個模式放進測試金字塔來看:

  • Service Component Test:屬於「單元測試 + 輕量整合測試」層級,驗證服務自身與相依服務的互動。
  • 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屬於「整合測試」層級,驗證服務 API 是否符合預期契約。
  • 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 (CDC):跨越「整合測試」與「契約驗證」,由使用端主導契約,確保雙方需求一致。

這三者互補,形成了微服務測試的防線。


三個測試模式

Service Component Test

問題

在微服務開發的情境下,我們很常聽到人們說,因為誰誰誰還沒開發好,所以我沒辦法進行驗證測試!

再來,一個開發人員的電腦有可能跑起整座微服務的應用嗎?

如何在不啟動整個分散式系統的情況下,測試一個服務的邏輯與依賴互動?

解決方案
  • 撰寫測試套件,使用 Test Double(Stub、Mock、Fake)來模擬相依服務。
  • 驗證該服務在孤立環境下,能否依照預期邏輯處理請求並呼叫外部服務。
使用時機
  • 驗證單一服務的商業邏輯正確性。
  • 模擬外部服務不可用或延遲時的行為。
效益

可快速地讓開發人員進行自動化服務測試,鎖定問題範圍,避免受其他服務影響。但,這個測試模式極有可能發生測試通過,但實際環境中卻仍然因為外部服務的差異而發生失敗。

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

問題

如何測試某個服務的 API,確保它對外提供的功能,符合客戶端的期望?

解決方案
  • 由服務的 使用者(另一個服務)撰寫測試套件,驗證被呼叫服務的 API 是否滿足需求。
  • 可搭配工具(例如 Spring Cloud Contract)產生契約並驗證。
使用時機
  • 驗證兩個服務之間的 API 一致性。
  • 測試外部 API(第三方服務)的相容性。
效益

這個測試模式主要可以協助我們在早期發現 API 相容性問題 (避免兩端自己的猜想)。然而,這樣的測試模式全仰賴跨服務團隊的合作,如果協作不足,契約容易與實際脫節。

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

問題

如何讓「使用者」來主導契約,避免服務提供者實作偏離需求?

解決方案
  • 由 消費端 定義契約,規範 API 的請求與回應格式。
  • 提供者必須遵循契約,並透過自動化測試驗證。
  • 常見工具:Spring Cloud Contract。
使用時機
  • 多個使用端共用同一服務,需求差異可能導致混亂。
  • 系統需長期維護,契約版本控管很重要。
效益

從使用端確認 API 的相容性與可靠性,減少正式環境出現「契約不符」的風險。
API 介面的維護成本高,需要嚴格的版本管理。


三種模式比較表

模式 適用範圍 主導者 優點 缺點
Service Component Test 測試單一服務及其依賴 提供者 簡單、快速、低成本 無法保證整體整合正確
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 驗證服務 API 消費者 (另一服務) 減少誤解、確保契約一致 需要跨團隊合作
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 驗證消費者需求 消費端 確保需求驅動實作 契約維護成本高

在時間壓力下,該怎麼處理?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會建議從 Service Component Test 開始,可以最快速地確認目前的服務沒問題。但,也可以從 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 開始,確保使用者的需求被滿足。

然後,是搭配「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加強跨服務 API 的整合驗證。

最後是三者併用,形成測試金字塔的完整守護網。


結論

在微服務架構下,「測試」不是附加價值,而是保護整體系統穩定運作的必要條件。

  • Service Component Test:讓我們快速驗證單一服務邏輯。
  • Integration Contract Test:確保 API 與需求一致。
  • Consumer-Driven Contract Test:由消費端主導,避免契約錯位。

如果你今天正準備導入微服務測試策略,不妨從 Service Component Test 開始,逐步補上其他測試模式。唯有透過這些測試層次的保護,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微服務帶來的彈性與獨立部署的好處,而不是被錯綜複雜的服務互動所困擾。


上一篇
微服務導入 – Day 20 微服務中的可觀測性的實踐模型
系列文
微服務導入:從觀念到落地的架構實戰地圖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