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管理 APP 裡,「飲食紀錄」幾乎是核心功能之一。很多人會覺得麻煩,所以怎麼設計出低摩擦、高價值的紀錄流程,就變得非常關鍵。
運動紀錄可以讓人看到努力,但真正決定體態與健康的,往往是飲食。
如果使用者能夠方便地記錄每天吃了什麼,就能逐漸累積出長期的數據,進而了解:
這些洞察,會比單純的體重曲線還更有價值。
我的構想是這樣:
這樣的流程重點在於:紀錄不需要很精準,但一定要快速。精準可以事後慢慢補充,便利性才是使用者願意長期使用的關鍵。
很多時候,使用者在外面吃飯,不一定有空填寫份量或細節。如果可以先存成「草稿」,之後再回來補,就不會因為中斷而乾脆放棄。
AI 能夠協助判斷食物種類和營養,但如果失敗,使用者仍然可以透過「常見食物清單」或「自訂新增」來完成紀錄。
這樣就不會因為 AI 沒辨識出來就卡住。
最終不管是 AI 還是手動輸入,紀錄都會被整理成結構化的數字:每餐的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
只有數字化,才有辦法進一步產生每日總量、趨勢分析,甚至提供飲食建議。
當一餐完成紀錄後,系統會立刻更新當日的營養儀表板,讓使用者知道:
「今天已經吃了 1600 卡,蛋白質 90g,碳水還剩 100g 可以補。」
這種即時資訊,才有助於改變行為。
飲食紀錄看似繁瑣,但它能帶來幾個長期的好處:
最重要的是,它能讓 APP 的價值超越單純紀錄,成為一個能夠提供建議與陪伴的健康夥伴。
👉 總結一下,飲食紀錄的設計核心就是 快速、方便、可計算。
不用追求一開始就完全精準,只要能夠降低使用者的紀錄門檻,讓他們願意打開 APP,一切價值就能逐步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