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1

D26|軟體供應鏈與 CI/CD 安全:從套件倉庫到發佈簽章的風險鏈

  • 分享至 

  • xImage
  •  

開場白

今天的 D26,我們進入資安最難「看見」但最致命的一環──軟體供應鏈安全(Software Supply Chain Security)
這並不是黑客直接攻你,而是攻擊你信任的東西:開源套件、第三方服務、CI/CD Pipeline、甚至自家更新系統。
一個被污染的套件、一把外洩的 Token,就能讓整個專案遭滲透。


目標

  • 了解軟體供應鏈攻擊的鏈條與關鍵節點。
  • 掌握 CI/CD 環境與相依套件的安全治理原則。
  • 產出可驗收的「供應鏈風險與防禦對照表」。

主文

一、供應鏈攻擊是什麼?

定義:攻擊者利用軟體開發與分發流程中的信任關係進行滲透或竄改。

階段 攻擊者行為 常見範例
開發階段 污染開源套件或注入惡意依賴 npm 的 event-stream、Python ctx
建置階段(CI/CD) 偷取環境變數或金鑰、植入惡意指令 CircleCI、Codecov 資料外洩事件
簽署階段 偽造/竊取簽章金鑰 SolarWinds 簽章被竄改事件
部署階段 透過更新通道散播惡意版本 針對 Electron / VSCode 延伸套件攻擊

核心觀念:攻擊者不一定攻你系統,而是攻「你信任的第三方」。


二、常見風險節點

  1. 套件來源不明
    • 開源套件可被上傳替代(Typosquatting、Dependency Confusion)。
    • 無版本鎖定(version pinning)導致隨更新拉入惡意版本。
  2. CI/CD 平台外洩
    • CI 環境變數含 Token、金鑰或密碼。
    • 未隔離專案權限(同一 CI 用戶可讀取所有 Repository)。
  3. 缺乏簽章與完整性驗證
    • 無法保證 build 產物未被竄改。
    • 缺乏 SBOM(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
  4. 人員與流程漏洞
    • 外包、第三方整合服務權限過高。
    • 沒有雙人審核(Four-Eye Principle)導致惡意提交被混入。

三、防禦原則與具體策略

1️⃣ 相依套件治理

  • 啟用 版本鎖定(Lockfile),確保可重現構建。
  • 使用官方鏡像或自架私有套件庫(如 npm 私有 registry)。
  • 定期執行 Dependency Audit / SCA(Software Composition Analysis)
  • 建立「允許清單(Allowlist)」與「禁止清單(Denylist)」制度。

2️⃣ CI/CD Pipeline 防護

  • 把機密從 CI 腳本移除,使用**秘密管理服務(Secret Manager)**載入。
  • CI 平台帳號開啟 MFA;每個 Repo 以最小權限操作。
  • 使用「Ephemeral Runner」(短生命週期 Agent),避免長駐主機被竊。
  • Pipeline 指令簽核制(審核後才可合併到主分支)。

3️⃣ 簽章與完整性驗證

  • 建立 Code Signing(程式碼簽章) 機制:以金鑰保證產物真實性。
  • 使用 Sigstore / Cosign 等工具自動簽署與驗證容器映像或建置產物。
  • 發佈前比對產物 Hash 與簽章紀錄(Chain of Custody)。

4️⃣ SBOM(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

  • SBOM 是軟體元件清單,用來追蹤版本、來源、授權、風險。
  • 可用工具:Syft, CycloneDX, Anchore
  • 定期產出 SBOM 並納入風險評估流程。

四、小提醒

  • 「信任鏈」比「程式碼」更脆弱:攻擊者往往透過可信通道繞過所有安全檢查。
  • 自動化不是安全化:CI/CD 自動化若缺乏安全節點,就成為自動感染鏈。
  • 盲點在人:授權太廣的外包/機器帳號,常是滲透入口。
  • 可觀測性是後盾:Log、審計與版本追蹤要能串起「誰、何時、改了什麼」。

小結

供應鏈安全不是防火牆能擋的,而是信任治理問題
從相依套件到 CI/CD,再到發佈與簽章,每一步都可能被「借道滲透」。
落實「可追蹤、可驗證、可還原」三原則,才是面對未來開源生態的唯一防線。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