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連結力 (Rapport)
「連結(Rapport)是一種動態、波動的狀態,它會隨著人際情境或關係的改變而隨之變化。」—— 喬伊斯·特拉維爾比 (Joyce Travelbee),美國精神科護理師、教育家 (1926-1973)
什麼是連結力?
連結力,指的是人與人、人與團隊、團隊與團隊,以及人與任務之間,能夠建立起信任、理解、傾聽與共創的能力。它不僅是一種工具或溝通技巧,更是一種組織文化的底層能力。
在傳統的科層組織中,資訊是透過層級傳遞,關係多半是基於職責。然而,在變動快速的敏捷世界,僅靠職責與流程已無法應對複雜挑戰。連結力應運而生,它像組織的「神經系統」,讓資訊與情感能夠在各個節點間流動。它是一種能讓「關係」與「目標」同時被看見的智慧,幫助個體突破角色界線、促進合作,讓團隊在模糊與不確定中持續創造價值。
為什麼敏捷組織需要連結力?
信任是速度的前提,文化是連結的溫床。代表著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和 Ambiguity(模糊性)的環境中,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單打獨鬥完成任務。連結力決定了組織能否產生 「集體智慧」,也決定了是否能跨越部門、角色與任務的邊界。
當組織缺乏連結力時,會出現什麼情況?資訊在部門間形成 「資訊孤島」,責任變得「模糊不清」,部門壁壘導致「內部競爭」 大於合作,最終使得策略難以有效落地。相反地,當連結力充足時,組織就像一張具有彈性的網,能快速回應環境變化並將挑戰轉化為機會。
連結力的三大基石
- 
真誠 (True) 與信任:信任需要時間等待。 它是所有連結的基石,而信任源於持續的、真誠的互動。當團隊彼此信任,就不需要冗長的審批流程與防禦性溝通,決策速度自然加快。
- 
對話 (Dialogue) 與欣賞 (Appreciation):對話需要時間探詢。 透過深入的、帶有欣賞與好奇的對話,我們能理解彼此的角色與思維脈絡,從而有效減少誤解與衝突。
- 
傾聽 (Listening) 與反思 (Reflection):當領導者與成員願意放下身段、主動傾聽,組織才能真正地從錯誤中學習。而透過有紀律的反思,這些學習才能被固化為團隊的智慧,並從反饋中持續優化。
文化是連結的溫床,而非附屬品
連結力的產生與延續,仰賴的是文化的持續灌溉。一個鼓勵傾聽、容許錯誤、主動對話、共享學習的文化,才能培養出高連結力的組織。我們不只是培養連結技巧,更是在設計一種**「讓連結自然發生的文化場域」**,這是一種默會的力量,它讓行為變成習慣,也讓互動變得有機。
連結的三個層次
從訊息到意義的深度之旅,我們可以將連結力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幫助我們理解與深化關係的過程:
- 
訊息連結:這是最基本的連結層次。它關注的是資訊可視、流程透明。團隊成員知道「你在做什麼」,任務進度在哪裡,誰負責哪一部分。這層連結確保了基本的運作效率,但通常僅限於事務層面。 
- 
理解連結:這個層次超越了資訊的交換,進入了思維與背景脈絡的理解。團隊成員不僅知道「你在做什麼」,更能理解「我理解你的難處與考量」。這需要主動提問、換位思考,並對彼此的角色、專業與工作情境有更深的認識。這個層次的連結能有效減少跨部門的摩擦與誤解。 
- 
意義連結:這是最高層次的連結,也是連結力最核心的體現。它建立在共享願景、價值共鳴與情感共振的基礎上。團隊成員能感受到「我們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並從中找到工作的意義感。當組織中的個體與群體都能與更高層次的願景產生連結,他們的行動就會帶有使命感,而非僅是為了「交差了事」。 
組織裡要連結的是什麼?
在敏捷組織中,「連結」的對象不僅僅是人,它更是一個包含了關係、任務與意義的多維度網絡。一個健康的組織,需要在以下四個關鍵維度上,建立起深刻的連結。
人與人 (Person-to-Person)
這是所有連結的起點,旨在透過1:1對話、團隊自省、跨部門交流,建立彼此的心理安全與信任。
- 
為何常被忽略:這個維度之所以最容易被忽略,是因為傳統管理思維將「人」視為「資源」或「角色」。它專注於功能性的介面,卻忽略了介面的品質——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同理心——才是決定系統真實效率的關鍵。
- 
RAPPORT 的實踐:要建立這份最根本的連結,我們需要持續踐行 RAPPORT 中的幾個核心習慣:
- 
True (真誠):作為建立一切信任的基礎。
- 
Appreciation (欣賞/肯定):有意識地創造心理安全,滋養關係。
- 
One Cafe:提供非正式的交流場域,讓人們可以放下角色面具,進行真實的連結。
 
團隊與團隊 (Team-to-Team)
這是關於不同部門、功能、角色的協作與知識共享,旨在打破部門牆,促進整體組織的流動與學習。
- 
RAPPORT 的實踐:要打破穀倉,建立跨越邊界的橋樑,我們可以運用:
- 
Problem Driven (問題驅動):讓不同團隊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來協作,創造出「我們」的共同目標,而非「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
- 
One Cafe:作為一個具體的實踐場域,持續積累跨部門的「橋接型社會資本」。
 
人與任務 (Person-to-Task)
這是關於員工是否理解自己所負責任務的價值,能否從中感受到成就感與使命感,這決定了他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
- 
RAPPORT 的實踐:要點燃成員內心的意義感與驅動力,我們可以運用:
- 
Principle 0.8 (0.8 原則):讓成員能快速地從行動中獲得、感受到自己工作的真實影響與回饋。[^1]
- 
Reflection (反思):透過有紀律的自省,幫助成員從任務中萃取經驗與學習。
 
[^1]: 註:在網路設備領導者思科系統公司,原型設計至關重要,這始於該公司所謂的「0.8 原則」:無論專案週期長短,工程師都必須在三個月內拿出第一個原型——否則專案就終止了。第一個原型無需像 1.0 版本那樣完美運行,它是一個快速迭代的雛形,旨在收集所有關鍵利益相關者的回饋,並最終形成 1.0 版本。 - U.Lab Source Book V2
願景與行動 (Vision-to-Action)
這是在組織的最高層「為何」(Why) 與第一線的日常「如何」(How) 之間,拉起一條清晰可見的黃金連結。它確保了每一個行動都能服務於一個具體的任務;每一個任務都有助於實現一個更高層次的策略目標;而每一個目標,最終都支撐著組織的願景與初衷。
- 
為何常被忽略:這是第二個最常被忽略的維度。傳統的層級結構,天然地割裂了「思考者」(高層)與「執行者」(第一線)。願景的傳遞過程往往是不透明的,導致第一線員工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因而失去了意義感與主動性。
- 
RAPPORT 的實踐:要拉起這條「黃金連結」,我們可以運用:
- 
Reflection (反思):在團隊自省中,定期地、有意識地去檢視我們當前的「行動」,是否依然對齊我們所要服務的「願景」。
- 
Regular (常規):建立固定的節奏,來確保持續地、有紀律地進行「願景與行動」的對齊。
 
連結,是在對的節奏中,建立起信任與理解的管道,讓這些關係與目標都能對齊並產生價值。而 RAPPORT 的七個習慣,正是幫助我們打造這些管道的、最具體的日常實踐。
如何衡量組織的連結力?
衡量連結力的核心,是去觀察**「能量」與「資訊」**在組織中的流動品質。一個高連結力的組織,其能量是正向的,資訊流動是順暢、低摩擦的。要衡量像「連結力」這樣無形的社會資本,我們無法只依賴單一的數字,而是需要結合「定性觀察」(望聞問切)與「定量指標」(抽血化驗),從多個層次來進行綜合評估。
衡量「人與人」的連結
此維度衡量的是信任、心理安全與關係的真實性。
- 
定性觀察 (望聞問切) 
- 
對話的深度:在會議中,人們的對話是停留在表面的進度報告,還是敢於展現脆弱、承認「我不知道」或「我犯了錯」?
- 
非正式互動的品質:茶水間、午餐時間的氛圍是充滿歡聲笑語,還是各自滑手機、一片死寂?人們是否願意在工作之外,建立真實的友誼?
- 
衝突的樣貌:當意見不合時,團隊的反應是轉為人身攻擊、消極迴避,還是能夠進行健康、對事不對人的辯論?
 
- 
定量指標 (抽血化驗) 
- 
eNPS (員工淨推薦分數):定期詢問「你有多願意向朋友推薦來這裡工作?」這個指標是員工整體歸屬感與幸福感的溫度計。
- 
心理安全調查:定期進行匿名的心理安全問卷,例如詢問團隊成員對「在團隊中,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是安全的」等句子的同意程度。
- 
1:1 會議的覆蓋率與品質:有多少比例的成員,能與其主管保持規律的 1:1 對話?會後的回饋,是覺得流於形式,還是感覺被深度傾聽?
 
衡量「團隊與團隊」的連結
此維度衡量的是跨越穀倉、打破壁壘的協作能力。
- 
定性觀察 
- 
跨部門的語言:當團隊成員談論其他部門時,他們使用的代名詞是「他們」,還是「我們」?語言中是充滿了抱怨與指責,還是理解與支持?
- 
主動求助與支援的意願:當一個團隊遇到困難時,其他團隊是袖手旁觀,還是會主動伸出援手,詢問「有什麼我們能幫忙的嗎?」
- 
資訊流動的順暢度:一個跨部門的需求,需要經過多少層的審批與會議才能被回應?還是可以直接找到對應的人,快速地解決?
 
- 
定量指標 
- 
「One Cafe」等非正式社群的參與度:有多少比例的團隊,派代表固定參與了跨部門的交流機制?
- 
跨團隊依賴項的解決時長:一個需要多個團隊協作才能解決的問題,從提出到解決,平均花費多少時間?
- 
目標的橫向關聯度:在 OKR 系統中,有多少團隊的目標(Key Results),是與其他團隊的目標(Objectives)直接關聯或互相支持的?
 
衡量「人與任務」的連結
此維度衡量的是工作的意義感、成就感與當責精神。
- 
定性觀察 
- 
Ownership 的語言:成員在談論工作時,是說「老闆要我做的」,還是說「『我』的產品」、「『我們』的專案」?
- 
工作中的「心流」狀態:有多少成員,能夠在工作中體驗到廢寢忘食、全然投入的「心流」狀態?
- 
主動優化的行為:除了完成被指派的任務,有多少成員會主動地提出改善建議、修復非自己造成的 bug、或優化現有的流程?
 
- 
定量指標 
- 
員工敬業度調查 (Employee Engagement Survey):透過如蓋洛普Q12等成熟的問卷,衡量員工對工作的投入程度與情感連結。
- 
員工自發提案的數量與品質:組織中,由下而上發起的改善提案或創新點子的數量。
- 
「0.8原則」的使用頻率:團隊是否經常運用「0.8原則」,主動地將產品推向市場以獲取回饋?這反映了團隊對任務的當責與學習渴望。
 
衡量「願景與行動」的連結
此維度衡量的是組織從上到下的目標對齊與意義傳遞。
- 
定性觀察 
- 
電梯測試 (Elevator Pitch):隨機訪問一位第一線的員工,他/她是否能用30秒的時間,清晰地講出「自己目前的工作,如何幫助公司實現最重要的目標」?
- 
日常決策的對齊度:團隊在面臨日常的、微小的決策兩難時(例如:在「快速交付」與「程式碼品質」之間取捨),他們是否能基於對公司願景的理解,來做出判斷?
- 
對「為何而戰」的清晰度:團隊成員是否對組織的初衷與長期願景,抱有熱情與共鳴?
 
- 
定量指標 
- 
OKR 的垂直對齊率:有多少比例的團隊級 OKR,能夠清晰地向上連結到部門級、乃至公司級的 OKR?
- 
策略校準會議的頻率與產出:組織是否建立了常規 (Regular) 的節奏,來定期反思 (Reflection) 當前的行動與長期願景的對齊度?
- 
匿名提問的數量:在全員大會等場合,員工是否願意針對公司的願景與策略,提出真實、甚至尖銳的問題?這反映了他們對願景的在乎程度。
 
連結力帶來的正向循環
當一個組織具有高度連結力時,會產生以下正向循環:
- 
決策加速、衝突降低、合作升級:信任感讓溝通更直接有效,減少了不必要的摩擦。
- 
人才潛力釋放與主動性提升:當員工感到被理解與信任,他們會更願意發揮潛力與主動性,從「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貢獻者」。
- 
組織面對變化時更具韌性與彈性:強大的連結網絡讓組織能夠快速適應外部變化,將挑戰轉化為機會。
- 
任務執行更有目標感與意義感:當員工與任務和願景產生意義連結,他們的工作變得是有目標、有價值的行動。
- 
團隊學習自動發生:連結力強的組織會自動學習、自然優化,因為連結已經內建了「共同成長的動能」,成員會主動分享成功與失敗經驗。
總而言之,連結力是組織流動、創新與成長的底層引擎。這樣的組織,不只敏捷,也更有人味。
(註:關於如何具體衡量這四個維度的連結力,我們將在「文化編織人的工具箱」一章中,提供一份完整的「組織連結力健康量表」,作為您診斷組織「社會資本」掛毯健康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