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時書上寫的:在舊式硬碟中,由於每個磁軌的磁區數都相同,所以外軌的紀錄密度要遠低於內軌,因此會浪費想多空間!
請問時麼是內軌?外軌?
你的書很舊了。
古代的「磁片」確實是如此,但就是因為這樣會浪費空間,所以硬碟早已經不是如此的方式在規劃了。
用「專有名詞」來說,內圈和外圈的「線密度」現在是一樣的,不再有外部磁軌會浪費空間的問題。
早期的Mac磁片,硬是和人家不同,他的3.5吋磁片有一種800KB的規格,就是因為他的磁片外圈的線密度和內圈一樣。
再說,3.5吋磁片常有那種標示為2MB的數字,很多人會疑問,「明明是1.44MB不是嘛?」是的,但是如果要用「等放射線分割」法,會有你說的浪費(外圈線密度降低)的狀況。
以硬碟來說,目前磁密度高得嚇人,要是照你說的那種方式,硬碟空間浪費到恐怖的情形。
早已不是如此了,目前都是「非等放射線分割」的規劃方式。
請參考:
就是磁盤上的磁軌 都是同心圓的軌道
內軌就是比較靠圓心的軌道
外軌就是比較遠離圓心的軌道
可想而知外軌的圈一定比內軌的圈來的大
如果分成相同數目的磁區
當然大的圈密度會比小的圈來的小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