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玻集團總裁: 台灣應該 大學畢業起薪 6.0 萬元...
大學如果招募 3年經驗...實習3年...起薪 6.0 萬元... 應該很正常
但是誰會讀大學之前去工作 3 年經驗.. 還有讀大學時實習3年...
年逾60歲的台玻集團總裁林伯實,對於家族的玻璃事業卻依然認真拚命。
每天清晨四、五點起床,第一件事情收發公司電子郵件,林伯實說,如果不把握時間,集團那麼多事情哪處理得完,所以要更認真。
林伯實表示,像是超薄玻璃領域,這是集團的秘密武器,台玻擁有成本優勢,現在要積極讓該事業動起來;他說,「平板玻璃1公噸賣500美元,觸控用的超薄玻璃卻可以賣到1萬美元,以台玻現在的技術產品薄度可做到0.55mm(公釐)、甚至更薄,不能做到法拉利,我們也會成為BMW。」
對於近期持續熱燒的15K薪資(指月薪1.5萬元)話題,林伯實說,「我覺得這是員工創造力,以及公司如何將產業價值提升的問題。以我個人投資的學學文創來說,所延攬的人才都是留美歸國的,在文創事業領域中,每位員工都能創造極高的附加價值,帶給公司利益極大化,不要說40K、甚至60K我都願意給。」
林伯實指出,不只是新鮮人,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創造出自己的最大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各產業老闆也要將自身公司的實力持續往上提升,才能夠有辦法給員工好的薪水,這是相輔相成的問題。
林伯實認為,大陸在新領導人上任有望推動刺激經濟方案,明年國際景氣比今年好。
iT邦幫忙MVPcdfu提到:
現在大學畢業的蠢才太多
albertachen提到:
大學如果招募 有三年實務3年經驗...再實習3年...起薪 6.0 萬元... 應該很正常
但是誰會讀大學之前去工作 3 年經驗.. 還有讀大學時實習3年...
echen688提到:
看看這一次的鐵人賽的部份參賽內容你就知道了......
cdfu提到:
大家都去念台大好了.
albertachen提到:
60K 是要...
echen688提到:
看看這一次的鐵人賽的部份參賽內容你就知道了......
我來對號入座
albertachen提到:
只要高中或是國中畢業先做過 3年程式設計
echen688提到:
曾經在報上看過某位老師的感嘆,
kradark提到:
不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學生
albertachen提到:
你只欠要實習三年
cdfu提到:
請提供虛擬實習場地..
albertachen提到:看來又是個要先買車才能考駕照的賣車集團...
請先找出 SAP / Oracle 生產排程 材料需求 先進排程 要用到的 Table
albertachen提到:
offshore 實習
好像少了個畫龍點睛的東西...是footer嗎?
albertachen提到:
林伯實指出,不只是新鮮人,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創造出自己的最大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各產業老闆也要將自身公司的實力持續往上提升,才能夠有辦法給員工好的薪水,這是相輔相成的問題。
馬政府初任之時發放消費卷,目地是為了擴大消費提升景氣
而今卻因擔心企業主賺太少而壓抑基本薪資
又不願本、外勞脫勾以助業主持續壓低薪資
這是一個非常予盾令人不解的事
林老闆是該去當經濟部長才對
消費卷只能用一次
就回收了
不合效益
不如學學美國與日本印鈔票救經濟
大膽讓台幣貶值
才能大幅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本、外勞脫勾
只是肥了資方
會讓資方只想用外勞而非本勞
讓台幣貶值
才是正解
講到消費券的政策, 個人一直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方向
論消費券政策
這種從舉債借錢而增加的預算, 本來就不應該人人有獎, 雨露均霑的.
應該先查查他們公司現在招募新人的起薪是多少,順便問問他門的員工對薪資的滿意度如何..
單單聽這樣的片面之詞,他是想打知名度(自己或公司)還是有什麼目的?
再說,3年經驗+3年實習的條件要如何達成? 他們是不是應該先找學校合作,談好合作的學校後再來說,不然只是空話一句,唱高調,現在台灣人厲害的呢!
六萬的起薪我想有企業是給的起的,但反想有幾個人拿的起?
薪資水準, 我怎麼看都是經濟問題. 別和企業主嗐起哄, 這不是他們能力所及的是.
這幾年薪資水準差, 是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1) 大陸產出及薪資水準; 2) 政府的財政赤字.
以大陸的產出及薪資而言, 其原先較低的勞動成本, 排擠了類似國家的薪資成長, 這不僅是台灣的問題, 全世界都如此. 以泰國薪資為例, 在1999年時, 其線上人員的薪資約為台灣的50%至60%. 目前依然如此. 如媒體說, 台灣薪資水準倒退回14 年前, 那泰國不也如此? 在看一下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印尼等, 相對的薪資水平在過去的20年間, 並無顯著變化. 唯一不同者, 是大陸的薪資相對其他國家是大幅上升了. 這讓我們感到薪資不如人, 不舒服. 從長期生產率及薪資報酬的變化來看, 國際間的調整, 持續進行.
另外, 是政府的財政政策或可說是赤字政策的影響. 相對國家總產出而言, 報酬的給付是相對應的. 當政府在實施赤字預算政策時, 象徵報酬跨世代或跨產業的給付. 在全民健保實施前, 勞工從事生產得到的報酬, 雇主(包括政府)並不需支付這一成本, 而可以付給勞工. 當政府規定更多的福利政策, 這一部份的給付, 排擠了支付給勞工的部份. 其他如老人年金, 老農津貼等都是. 一國產出所得到的報酬就這麼多, 要存一部份起來做退休金, 要付這麼多的福利支出, 這一代產出得到的報酬不夠付, 就借債預支下一代的報酬.
當企業家在喊多少k才恰當時, 他們真有能力決定嗎? 如果能決定, 是不是利潤少了, 就調薪資, 那企業都不會虧錢了? 他們太抬舉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