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幫別人看工廠,發現他們本期生產投入成本(期末) - 本期生產投入成本(期初) = 本期在製成本(期末)
對不上,所以我說他們一定帳有問題或是給我們看的是假帳
在我學習會計的概念,本期生產投入成本(期末) - 本期生產投入成本(期初) = 本期在製成本(期末)
,但他們說原本就不會相等。
如果成本是用系統滾算,那就有可能跟系統邏輯有關
特別是針對期末部分完工製令的入庫與在製成本的攤分方式
個人覺得就有可能影響到在製成本
如果又是走實際人工製費的分攤方式,那期末在製只是個概估值
所以我司系統在製的報表會說是"在制約量",而非準確的數值
你說的邏輯若單純考慮材料的部分,又是標準成本制,那應該是成立的
但若考量人工、製費,又是走實際分攤制的話,那的確有討論的空間
給一個觀念
很多很大的台灣本土ERP系統會被換原因之一
滾成本::
作壞重工重領料後入庫成本會::比較高:: = 資產負債表成品金額比較高(庫存價值比較高) ?
滯銷品拆解重工重領料後入庫成本會::比較高:: = 資產負債表成品金額比較高(庫存價值比較高) ?
這樣的系統在" BI " 分析KPI 下
生產績效失真(虛增生產績效)
銷售績效失真(創造價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