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系列中,我將以「Codetopia」作為比喻,從 GoF 的經典設計模式起步,分享我作為初學者的學習心得。每天探索一個模式或原則(如 SOLID),透過簡單故事和基本範例,逐步建構程式碼的基礎城市。無論你是新手還是想溫故知新,這 30 天將陪伴大家一起從混沌中蓋出屬於自己的數位小鎮,一邊學、一邊實作,輕鬆享受成長的樂趣!
這次的鐵人賽挑戰要製作工作室的SaaS產品並部署上線,這幾年不管是在工作或是接案裡使用過AWS和GCP的服務,原本接案的服務是部署在vultr的server採用手動部署,打算趁這次鐵人賽把SaaS產品部署到AWS上,分享一下過程和遇到的問題。
接案四年裡幫客戶打造了不同語言不同框架的產品,是時候來打造屬於工作室的SaaS產品,藉由鐵人賽來完成工作室的SaaS產品的雛形。
接案四年裡幫客戶打造了不同語言不同框架的產品,是時候來打造屬於工作室的SaaS產品,藉由鐵人賽來完成工作室的SaaS產品的雛形。
上班族往往有許多讓工作更簡單的想法,但需求與技術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工程師懂程式,卻未必懂痛點;同仁有需求,卻難以歸納表達。為了縮短這個 Gap,我希望透過良好的訪談架構與需求歸納方法,搭配生成式 AI ,提供上班族一套能自主找出痛點、轉化為解法的「釣竿」,讓科技真正貼近工作場景,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
這是一個以 RAG為名的系列,但其實大部分篇幅應該都在處理資料,預計內容包含: (1) 取得(context, question, answer)對的三種方法 (2) 以Label Studio建立ground-truth (3) 搭建 RAG baseline (4) 探索驗證框架 (5) 各式方法論的實測 我會實測檢索的recall 、答題的忠實度以及 LLM as a judge的表現 看看現代 LLM/RAG/Agent 在自製題目集的能力與限制
軟體開發的路上,總有幾本經典,像老友般在書架上陪伴多年。我挑選了五本深刻影響我職涯的書籍,從硬實力的 Git 版控,到軟實力的專業心態、時間管理,再到程式碼的整理與團隊的敏捷流程。這些書我反覆閱讀,每次都有新的體悟。 在這個資訊爆炸、人人追逐 AI 浪潮的時代,回頭重溫這些經典,更加確信它們的價值經得起時間考驗。因為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寫出讓人讀懂的程式碼、負責任的專業態度、以及高效的團隊協作,永遠是軟體人的『匠心』。 本系列將用30天濃縮這五本書的精華,帶你走一趟從工具、心態、程式碼到流程的完整修煉之旅,讓我們一起淬鍊出在任何時代都屹立不搖的專業基石。 每天一篇,屬於軟體工程師的床邊
以「實驗筆記」的方式,連續30天測試 GenAI 應用,紀錄如何陪我完成工作或帶來生活靈感,也觀察它如何改變我的思考與習慣。每天都是一場小實驗:可能是找到更快的解法,也可能遇到限制與驚喜。不論專案或成果大小,這些紀錄,都是一份真實的AI日常迭代觀察。
這是一趟以前端工程師角度切入的 AI 應用開發之旅。這個系列文的核心理念很簡單:「我們不需要成為 AI 專家,但我們絕對可以打造完整的 AI 應用」。在這 30 天裡,我們將以一個前端工程師最熟悉的視角,使用 Next.js 和 React 作為主要技術棧,從零開始,一步步打造一個功能完整的 Side Project,在過程中我們會一同摸索常見的AI相關技術,從基本的Prompt Engineering、RAG與向量資料庫最終到外部工具的調用,了解市面上現在滿街跑的AI 應用程式背後究竟搞了那些花招,讓你有能力也打造自己的AI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