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將帶領讀者逐步探索 Active Directory 的攻擊與防禦技巧。內容涵蓋從基礎的 AD 架構與帳號枚舉開始,進入 PowerView、BloodHound 的資訊蒐集,再到 Kerberos、NTLM Relay、DACL、ADCS 等實際攻擊手法,並延伸至橫向移動、提權與跨網域信任的滲透技巧。
我目前是 SIT(System integration testing)測試工程師,主要負責伺服器相關韌體更新和附載測試。工作內容幾乎都跟 Linux 有關係,如果不學好 Linux 的話恐怕在工作上的表現也會略遜一籌吧! 所以我決定參與這次 iThome 鐵人賽,一邊參賽的過程中也一邊學習,從軟體 Full-Stack Engineer 全端工程師慢慢往硬體/韌體前進! 這次主要會用到 Linux 作業系統,了解整個生態系和基礎指令,有機會的話應該會寫到 Scripts!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快速發展,微軟的 Azure AI Foundry 與 Google 的 Vertex AI 已成為兩大主流平台。 該是時候透過實戰來深入理解這些工具如何應用於工作與專案。 這次我將透過 30 天的文章系列,逐步探索 模型管理、資料處理、流程自動化到應用整合,全面體驗兩大平台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實力與差異。
一場跨星際的活動即將舉辦,首次承辦這場活動的承辦星球擔心自己無法應對即將迎來的巨大流量,而決定派人到位於星際聯盟邊緣的地球,學習傳說能應付這種等級的 DynamoDB 資料庫。 時間有限,新手上尉洛基與另一位幫手灰影能在 30 天內順利跟 DynamoDB 大師諾斯克大師學到 DynamoDB 的奧義,用 No SQL 的資料庫技術,順利完成他們所需的穩健又高效的系統嗎?一切都在未知之數,而時間已經開始倒數……
在 LLM 到 AI Agent 再到 MCP 的大混戰時代,勝負已從「會說話」轉向「會辦事」。這一次再度以 .NET 結合 Semantic Kernel 打造代理協作,從單一Agent到多Agent,再以 MCP 將內外部工具、資料與服務接上。示範如何讓代理不只會聊天,還能連接工具與資料、自行協作,把需求一步步變成可交付的成果。透過範例會看到多種不同的AI Agent協作模式,並且也會有雲端及地端模型的串接,30天的AI Agent 之旅,啟動。
本系列文章將以「零基礎也能上手」為出發點,帶領讀者在 30 天內逐步認識並實作深度學習的核心概念與應用。內容涵蓋神經網路基礎、模型訓練流程、常見的框架(TensorFlow、PyTorch)操作,以及如何應用於職場實務案例,如文件自動分類、客服文本分析、影像辨識與報表自動生成等。目標是幫助初學者在每天一小時的學習時間內,累積出可立即應用的技能,縮短從「AI 新手」到「職場應用」的學習曲線。
把工作交給流程,把時間還給自己。這個系列將帶你深入 自動化工程與n8n ,一步步走向高效、可持續的工作方式。
我成為工程師的時間剛好是 ChatGPT 剛問世的時候。當時它還不怎麼好用。但到了現在,伴隨著各種 AI 工具的問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AI 的能力也隨之大幅提升,甚至已經成為我每天 coding 不可缺少的夥伴。但隨之我也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作為一個 code reviewer,我發現很多工程師的程式碼品質沒有因為 AI 的幫助而提高。甚至讓我覺得 AI 在扼殺他們的成長。所以我想找一個方法可以有效的做出產品級的軟體。因此選擇了學習 Effect 這個 TypeScript 套件,作為這 30 天挑戰的主題。
主要分享我用 AI x Hardware 玩出的火花 ... 公益類的side project 到商業類的都有 ..
Java Script作為網頁程式語言的一部分十分重要,是前端工程師必學的語言。我的參賽內容為30天從0開始學習Java Script到熟悉這個語言,為學習其他JS框架提供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