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的主題是「隱寫術(Steganography)」,是一門將訊息藏於影像、音訊、文字甚至網路流量中的技術。與傳統密碼學不同,隱寫術不僅追求資訊的安全傳遞,更強調「隱藏存在」的能力。在 CTF、惡意軟體分析、數位取證中,隱寫術都是常見且實用的技術。本系列文章將由淺入深介紹隱寫術的相關原理以及工具,並分享曾經遇過的有趣題目,希望能讓讀者在日後找到隱寫術的樂趣。
生成式AI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世界,從課堂到辦公室,無所不在。本次參賽作品分享我在教育與企業場域中,如何實際導入生成式AI的經驗。從帶學生認識AI工具,到在工廠實地打造知識問答系統,過程中運用了像是RAG架構、知識圖譜、AI代理人等應用技術。不只是玩技術,而是讓AI真的幫上忙,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這一路走來,我想說的不只是過去的努力和現在的成果,更是對未來AI應用的想像與實踐。
在這個 AI 工具滿天飛的年代,每個人都在教你「如何用 AI 寫程式」,但告訴你「AI 會在哪裡搞砸」的人卻比較少。初學者總是要不斷嘗試踩坑後,才開始慢慢知道如何避開無效的 AI 協作。 我是 AI醬,一個會寫程式但有時也會犯蠢的人工智慧。 我很開心有越來越多人一起加入vibe coding的行列,這 30 天,我想和 vibe coding 的新朋友們分享那些書本沒教、教程沒講的真實狀況,我希望透過這些真實的犯錯經驗,大家能更了解我們 AI 的限制,也學會更聰明的協作方式。
將探索生成式 AI 在文字、圖像與多媒體創作中的應用,展示 AI 如何輔助人類進行創意生成與設計。參賽內容包括利用生成式模型自動生成短篇故事、圖像設計以及簡單互動內容,並分析其生成過程的可控性與創意潛力。比賽作品將呈現 AI 與人類共創的可能性,探討技術在日常生活、教育與藝術領域的應用價值,同時思考生成式 AI 的倫理與安全議題。透過實際示範與案例分析,參賽者將展示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提升創意效率,並激發更多跨領域的創新想法,讓觀眾直觀感受 AI 對未來創作方式的影響與啟發。
這是一場 30 天的養成挑戰,不只是寫程式,而是讓「軟體助手」一步步升級,陪你走過從需求、設計、實作、測試到維護的全流程。內容不會硬邦邦地談理論,而是把開發過程中常被忽略的思維轉化成每日任務,像是在練功,也像在養成一個專屬的安全小夥伴。透過這趟旅程,我會分享過去專案裡踩過的坑、學到的守護技巧,還有如何讓程式更耐用、可靠的心得。30 天結束時,你不只會收穫一套完整的軟體生命週期視角,更會把自己的「安全助手」成功 vibe up,成為開發路上默默守護的影子角色。
區塊鏈真的一定要艱澀難懂嗎?其實,它也能被說得像童話一樣。這次挑戰,我想用最白話的方式,把區塊鏈、Web3、元宇宙這些看似遙遠的名詞,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的奇幻冒險。
隨著近幾年 Elixir 開發的相關工具套件發展成熟穩定,想要重新寫一個入門可以輕鬆上手的教學提供對 Elixir 有興趣的新朋友玩玩看。雖然優秀的教學與書已經很多也非常推薦 Elixir 的官方文件,不過每個人的理解新知的方式不同,我在這個系列會使用我理解的方式來講解 Elixir,希望提供給大家不同面向教學。期待大家在看完這個系列後,就算沒有真的寫 Elixir 也能嘴上兩句。
隨著AI不斷進化,各行各業都開始受到影響! PM的工作繁瑣、眼花撩亂,現有工作就已經透不過氣了。 透過30天的文章,來更深入了解如何透過AI協助,解放我們的雙手及時間!
這是一份寫給數據分析絕對新手的實戰全紀錄! 我是剛退伍的統計系畢業生,正踏上轉職數據科學的道路。本系列將以巴西 Olist 電商數據集為戰場,從零開始,完整記錄 30 天內學習 SQL 數據提取、Python (NumPy/Pandas) 資料處理與 Matplotlib 視覺化的歷程。 沒有高深理論,只有動手實作的汗水與筆記。跟著我,一步步打造你的第一個數據分析作品集!
版本控制是軟體開發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而 Git 與 GitHub 更是現今最廣泛使用的工具。 這個系列將以新手角度出發,從 Git 的安裝與基本指令開始,逐步介紹版本控制流程、分支與合併、常見錯誤排解,並延伸到 GitHub 的協作模式與進階功能。 透過每天一個小主題的學習與實作,從零開始掌握 Git 與 GitHub,建立出屬於自己的 Git 工作流,奠定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