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將來聊聊一個類似 Elastic Stack 的系統:Splunk SPL,探索這兩種系統之間的異同,以及如果想從 Splunk SPL 轉換到 Elastic Stack,要怎麼做。
本篇的主題包含有:
那我們就開始吧!
這一部分的實作,我們將可以學到:
登入和基本的設置,相信在前面幾天很多實作都操作過了,我們直接到把設置的名稱取做 test_kibana 吧!
進到 Kibana 熟悉的首頁後,這次選擇 Add sample data
。
Add data
,把這三種範例資料通通都加進去吧!(雖然今天只會用到一種)Management
下面,選擇 Stack Management
,接著選擇 Index Patterns
。Create index pattern
,接著輸入 kibana_sample_data_logs*
,然後按下 Next step
。Time field
的欄位,選擇 timestamp
,按下 Create index pattern
,就會看到創建出來索引的所有 fields 啦!Number
的格式改成 Bytes
後按下 Save
。kibana_sample_data_logs*
,準備要來看看我們的資料啦!bytes
,按一下 Visualize
。Add filter
的方式,來過濾資料,例如說今天加一個針對連線過來用戶是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過濾:machine.os.keyword
is one of
win xp
、win 8
WinOS
CN
(嘿嘿~有點敏感歐!)Visualize
建個表格吧!Create visualization
,接著選 Data Table
,然後選到今天我們的資料。Add
後,選擇 Split rows
。Terms
clientip
10
Client IP
然後按下 Update
。
呼~今天反而操作到了更細膩的 Kibana 資料探索、分析的部分了,好扎實啊!
今天我們學到了使用 Kibana 更進一步地做資料的探索分析,明天我們還會繼續深入操作,篇幅夠的話再來講講 Splunk SPL vs Elastic Stack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