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深入Kibana,了解視覺化要怎麼做。
本篇的主題包含有:
那我們就開始吧!
這一部分的實作,我們將可以學到:
登入和基本的設置,相信在前面幾天很多實作都操作過了,我們直接到把設置的名稱取做 test_kibana 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已經幫我們建好的儀表板(Dashboard)會長什麼樣吧!選擇 Dashboard
,然後用 [Logs] Web Traffic
這個儀表板。
CN
,OS 選擇 win 8
、win xp
,可以看到單一訪客剩下 224 個了!沒錯~細心的你可能會注意到,怎麼跟昨天的數字有點不同呢?別緊張!因為這邊分析用的是 “單一訪客”,所以昨天有一些資料可能是相同訪客,才回稍微多一些歐~Visualizations
下,點選 Create visualization
。Buckets
,選擇 Add
,Split slices
,然後設定:Terms
geo.src
Update
歐:Terms
machine.os.keyword
Save
按下去,然後會要填入標題,這邊我就叫他 OS distribution by Country
,接著再按右下的 Save
。Discover
下,選擇 timestamp
的 field,然後按下 Visualize
。Buckets
,而是用 Metrics
,設置:Average
memory
Avg_Mem
(自己隨意取就好)Add
,增加一個 Y-axis
,然後再設置,設置好後按下 Update
:Average
phpmemory
Avg_PHPMem
(自己隨意取就好)今天繼續在 Kibana 資料視覺化部分的操作,知道怎麼自己畫一些基本圖表,如果有興趣的看倌還可以再深入研究囉!
原本篇幅夠的話再來講講 Splunk SPL vs Elastic Stack ,但是今天這樣操作也不少內容了,我們就明天來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