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0

Time Machine 的備份提案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11113/200433615m82sCKUAz.jpg

一般來說,資料的備份策略從規模的小到大,我們可以有幾種選擇,如果只是小規模的、輕量的,通常是燒成備份光碟,操作方式也多是手動的,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 Orz,資料也跟著增長,當資料量大到某種規模,手動備份就變得沒效率且不實際,這時我們就需要專門的備份軟體來自動的幫助我們進行備份的工作。

相較於手動備份,專門的備份軟體通常都會有三種備份模式給予我們選擇,分別是完全備份、增量備份及差異備份。

完全備份

完全備份就跟手動備份的方式一樣,每次的備份任務都是完整的從來源拷貝一份到目標上作為備份,很簡單易懂,可是一旦資料量龐大,這種方式就顯得笨拙,不僅會耗費大量的備份空間,執行備份的時間也耗時最久,在自動化的備份軟體裡,這種完整的備份只會用在第一次備份任務執行時,或者是時間間隔過久時也會做一次完整的備份。

增量備份

第二種增量備份則是每一次備份是一次次的疊加上去,如同前面所言,在第一次執行備份時是採用完全備份,以這個完全備份為基礎,若來源的檔案在這之後被做了修改,在第二次進行增量備份時,它只備份上一次備份之後修改的部份,若在第二次備份後又做了修改,在第三次的增量備份執行時,也只以上一次(第二次)的備份為基礎,只備份修改的部份。增量備份的好處是快,非常快,因為它只備份修改的部份,而非完整的檔案,相對的缺點是回溯較為麻煩,假設你做了十次增量備份,想回溯到第三次,那就得從十九八七一路往回溯到第三次,不過這一切當然是備份軟體會幫你搞定,不用手動進行。

差異備份

第三種差異備份它是以每一次的完全備份為基礎,舉例來說,第一次一樣是完全備份,第二次的差異備份是以第一次的完全備份為基礎,第三次的差異備份還是以第一次的完全備份為基礎。假設在第十一次又做了完全備份,則第十二次的差異備份即以第十一次的完全備份為基礎,以此類推。差異備份是比較調和的一種方案,回溯較增量備份較為簡便,但佔據的空間也比較大,當然這一切還是備份軟體自動處理的,我們要做的工作可能是餵給它正確的儲存媒體,這部份一般電腦沒辦法代勞。

在了解了這三種備份方式的不同之後,再補充一點,這三種方式都是可以混用的,除了第一次一定要完整的備份一次之外,之後的每一次備份想採用哪種方式都可以,只要了解它們的特性:完全備份即一比一的完整備份、增量備份是以上一次備份為基礎的備份、差異備份是以上一次完全備份為基礎的備份。

Time Machine 的備份提案

然而,Time Machine 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備份方案,它的每一次備份看起來都是完整備份,實際上是類似增量備份與完全備份的混合體(只是類似)。

同樣地,在第一次備份時,它是用完整備份一次,而自此之後的備份類似於增量備份,它會查詢哪個檔案變動過,只拷貝變動過的檔案到備份媒體上,然而對於其它未變動過的檔案,它會自動把那些檔案建立硬連結到每一次備份的目錄內,硬連結是類似替身或捷徑的機制,一份檔案只佔據一份空間,但卻可以位於檔案系統內的多個位置,這稱為多重硬連結,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只備份變動過的檔案,但看起來卻像是每一次都是完整備份一樣,這種方式對我們日後操作而言是相當直覺的,進入備份媒體的目錄內,每一次備份的目錄都保持絕對的完整而不零碎,當然實際上不需要這麼做,直接使用 Time Machine 的介面去操作會簡單的多。

Time Machine 可說是兼顧了佔用空間大小和回溯的簡易性,並且它也全自動的幫我們維護時間較久前的備份,24 小時範圍內的檔案可以為小時為單為進行回溯、一個月前的檔案以天為單位進行回溯、久於一個月的檔案以週為單為進行回溯。

然而 Time Machine 的這些特色必然也會有它的缺點,以檔案為基礎單位的備份造成每次備份都是拷貝一份完整的變動過的檔案到備份媒體上,這樣的缺點造就了回溯簡便的優點,一失一得之下,我認為 Time Machine 還是優於前文所述的其它三種備份方式。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