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 what's up?
今天要來介紹 Functional Programming 重要的概念,Curry.
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函式 add
const add = (x, y) => x + y;
這應該就是大家所熟悉一般函式的寫法,當我們進行兩數相加時,只需要放入函式所需的參數,即可進行呼叫。
add(1, 1) // 2
簡單吧! 看起來沒有什麼好挑剔的,那如果多放或少放參數呢?
add(1) // NaN
add(1, 1, "Naurrr") // 2
多放參數也不是不行,只是會被忽視。 少放的話則會發生問題,變成 1+undefined
,則為 NaN
.
可以看到上面的範例,如果少放參數,函式也會立即被呼叫,且少放的參數全部會變成 undefined
, 那要怎麼讓函式收到全部參數再呼叫呢?
相較於一般函式寫法不同,Currying 這個概念在於將原本預期是要傳入多個參數的函式 轉化成 每次只接收一個參數作為輸入,並回傳新的函式,且等待下一個參數傳入,直到函式所需參數皆到齊時,才會呼叫。
所以在 Currying 下的 add
函式寫法就會是
const addC = x => y => x + y;
這時 addC
需要這樣呼叫 addC(1)(1)
,好處就是我們可以不用一次放入全部參數,可以最大化函式的自由度,也就是說可以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點(不同檔案路徑) 呼叫 currying 的函式。
舉個簡單的例子:
// utils.js
export const add1 = addC(1);
// example.js
import { add1 } from './utils';
[1, 2, 3, 4, 5].map(add1) // [2, 3, 4, 5, 6]
我們在 utils.js
寫了一個 add1
的函式,並在 example.js
引用,這樣寫大大地增加了寫程式的自由度,以及複用性。
既然知道 currying 這個概念了,直接來實作一個可以將各種函式 currying 的通用函式。
function curry(fn, arity = fn.length) {
return (function nextCurried(prevArgs) {
return function curried(nextArgs) {
const args = [...prevArgs, nextArgs];
if(args.length >= arity){
return fn(...args);
}
return nextCurried(args)
}
})([])
}
現在就來將原本的 add
透過 curry
變成有 currying 特性的 add
吧 !
const add = (x, y) => x + y;
const addC = curry(add);
addC(1)(1) //2
分析一下 curry 這個函式是怎麼將各種函數通用化的,舉 add(x, y)
來說,
一開始 curry(add)
傳入時會馬上呼叫 nextCurried
並且 prevArgs
的初始值為 []
,
當 1
被傳入時,此時 args
會變成 [1]
,此時 args.length
還小於 add
傳入參數長度(2), 所以會進行遞迴 nextCurried([1])
。
當另一個 1
被傳入時,此時 args
會變成 [1, 1]
,而 args.length
也是 2
, 故收到所有參數的 add
會立即執行,並回傳 2
。
或許大家會覺得 add(1)(1)
有點不方便,那有麼方法可以讓更有彈性的,不管寫成 addC(1)(1)
或是 addC(1, 1)
都可以執行。好消息是 ramda 或是 lodash/fp 的 curry
函式皆有支援,也有人稱此為 loose curry
function looseCurry(fn, arity = fn.length) {
return (function nextCurried(prevArgs){
return function curried(nextArgs){
const args = [...prevArgs, ...nextArgs];
if(args.length >= artiy){
return fn(...args);
}
return nextCurried(args)
}
})([])
}
const add = (x, y) => x + y;
const addC = looseCurry(add);
這樣我們就可以同時使用 addC(1)(1)
與 addC(1, 1)
的寫法了!
看完上面的例子,看不太出來 curry 的好處,心想 so what...? 的讀者們,接下筆者來會用實際範例來呈現 curry 的威力!
想像一下,現在 PM 要你處理這支 Users API,需求是
所需要的函式會有
// sort
const sort = (fn, data) => [...data].sort(fn)
// get
const get = (key, data) => data[key]
// concat
const concat = (symbol, data) => data.concat(symbol);
// map
const map = (transformer, data) => data.map(transformer)
重點一: 可以看到上面的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 Data Last,這也是 ramda 或是 lodash/fp 的特色,將"需要處理的資料"放在函式的最後一個。晚點也會提到這樣有什好處。
由於函式沒有進行 currying 之前,函式需要一次傳入其所需之參數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then(r => r.json())
.then(data => sort((a, b) => b.address.geo.lat - a.address.geo.lat, data))
.then(sortedData => map((data) => get('username', data), sortedData))
.then(usernames => map((username) => concat('!', username), usernames))
.the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catch(err => console.error(err));
接下來,讀者可以試著把所有函式進行 currying,並且重構上面的那段程式碼
// sort
const sort = curry((fn, data) => [...data].sort(fn));
// get
const get = curry((key, data) => data[key]);
// concat
const concat = curry((symbol, data) => data.concat(symbol));
// map
const map = curry((transformer, data) => data.map(transformer));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then(r => r.json())
.then(xs => sort((a, b) => b.address.geo.lat - a.address.geo.lat)(xs))
.then(xs => map(get('username'))(xs))
.then(xs => map(concat('!'))(xs))
.the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catch(err => console.error(err));
可以看到跟上面的寫法看似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我們可以將寫法進一步改成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
.then(sort((a, b) => b.address.geo.lat - a.address.geo.lat))
...
而這種寫法又稱為 point-free style. 接下來用 point-free style 重構上面的那段程式碼
發現了嗎! Isn't that neat!!??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then(r => r.json())
.then(sort((a, b) => b.address.geo.lat - a.address.geo.lat))
.then(map(get('username')))
.then(map(concat('!')))
.then(console.log)
.catch(console.error)
由上面筆者整理一些重點
1. 易讀性增加
有些讀者們可能會認為,可以將所有 .then
要做的事,再抽出來變成一個函式,如下面範例
const getNameFromSortedData = sortedData =>
map(data => get('username', data), sortedData)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
.then(getNameFromSortedData)
...
可以試想一下,這樣不是就需要幫每個函式進行命名,然而命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對不容易的事情,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去做這件事。
對! Currying 過後的函式,就已經可以清楚表明程式碼到底在幹嘛,就不太需要再包成一個函式,並且為函式命名。
fetch('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users')
...
.then(map(get('username')))
...
2. Data Last
其實這點是非常重要的,Data Last 就是將需要處理的資料作為函式的最後一個參數。
function(fn, data)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其可以最大化 currying 的效果! 再透過 point-free style 可以讓閱讀程式的人只需要專注於這段是處理了什麼邏輯!
NEXT: Function Composition
天哪看到有人介紹curry太感動了。我在今年的IT鐵人系列文章也有簡單的介紹 curry,不過因為我的系列文主要是 ruby,就沒有介紹太多。覺得 curry 用在使用 higher order function 很方便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261364
我也是個很忠實functional programming 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