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安全」的硬碟部署,最後設置共享資料夾來「驅動」硬碟
確認unRaid Array啟動後,轉到 ”Share” 介面,會看到unRaid已經預設了四個共享資料夾:
分類的意義為:
-appdata 可放docker容器
-domains 可放VM
-isos 可放一些安裝映像檔
-system 基本上不會動到它,會給docker容器做內核使用
PS:unRaid分類這些資料夾只是為了方便使用,如果往後docker、VM、iso檔要放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喔
點選ADD SHARE可新增共享資料夾
數據優先寫入unRaid Array,但資料會傾向呆在cache,只要mover一啟動就把unRaid Array上的資料往cache上轉移(前提cache碟還有空間)
Yes
數據優先寫入cache,但只要mover一啟動,就會把cache上的資料往unRaid Array转移;但 cache碟假如滿了,就會直接寫入unRaid Array
哪種較好?
需依情況來做選擇,這兩種模式就是為了配合不同讀寫需求:
假如資料夾並不在乎寫入時間,但資料需要較快讀出(如:vm映像文件,iso檔案),就適合用Prefer模式
相反地假如資料夾經常需要大量寫入更動(如:雲端空間),就適合Yes模式
點選 Included disk 可以選擇包含的硬碟,Excluded disk選擇要排除的硬碟
SMART硬碟健康度可查看哪顆硬碟可能不太優了
Dashboard > Array頁面
這6天講了多種硬碟管理的方式,為了方便大家選擇使用何種方案
這邊整理出表格參考:
使用情境 | 方案 |
---|---|
資料不太重要(單純下載器使用) | 使用Array但不使用校驗碟,可搭配Cache提速 |
資料重要(雲端備份) | 使用校驗碟確保資料安全 |
資料非常重要(系統備份+雲端服務) | 使用校驗碟確保資料安全外,在利用rsync備份到ZFS Array |
資料萬無一失(當主要Server使用) | 使用校驗碟確保資料安全外,在利用rsync備份到另一台Server的ZFS Arr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