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已經瞭解了事件綁定與事件冒泡了,但是使用 物件元素.綁定事件
有不方便的地方
btn.onclick =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一個綁定事件");
}
btn.onclick =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綁定事件"); // 這個綁定事件會覆蓋前面的綁定事件
}
/*
"我是第二個綁定事件"
*/
這時可以使用最廣泛使用的事件監聽
事件監聽的參數
on
,例如:要綁定 onclick
事件,參數就寫 "click"
false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第一個綁定事件");
}, false);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綁定事件"); // 這樣就會直接"添加"綁定事件,而不會覆蓋
}, false);
/*
"我是第一個綁定事件"
"我是第二個綁定事件"
*/
與普通的事件綁定不一樣,事件監聽是用添加事件來綁定的,所以就不會覆蓋前面綁定的事件
而有時候我們並不想透過事件監聽來觸發事件,而是設定時間,在開啟網頁後,一段時間觸發函式。
這時就要利用 JavaScript 定時器,就可以達到效果。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時間到!")
}, 2000)
而除了 setTimeout
時間到只觸發一次的定時器,還有持續一段時間的 setInterval
定時器可以用。
而我們在綁定事件和定時器所使用的匿名函式就是所謂的回調函式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 DOM 事件的回調函式");
}, false);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定時器的回調函式")
}, 2000)
所以上面看到的 addEventListener()
與 setTimeout()
,顯而易見的都是函式!
而我們自己定義的函式就做為參數,等時機到了執行。
常見的回調函式有四個
首先我們先用定時器,計 0 秒馬上 console
function A () {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函式 A");
}, 0)
}
function B ()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B");
}
function C ()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
A();
B();
C();
/*
"我是函式 B"
"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我是函式 A"
*/
結果很神奇,沒想到 0 秒馬上 console
的函式,竟然最後才出現!
那是因為 JavaScript 在遇到定時器的時候,會先跳過這段函式,先繼續執行後面的程式碼,在執行定時器(此時已經有毫秒的延遲),這樣的好處當然就是不用苦苦地等計時器結束,讓可以先運作的運作完,讓使用者不會有等待的感覺,而這個現象稱作非同步!
而後面的函式又與計時器的這個函式有關的話!就會使用 Callback Function 來處理~
function A (FnB, FnC) {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函式 A");
FnB( FnC );
}, 0)
}
function B (Fn)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B");
Fn();
}
function C ()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
A(B, C);
/*
"我是函式 A"
"我是函式 B"
"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
這時在確定執行完 A
後,才會接續執行 B
與 C
例如要添加 D 函式就可以直接使用參數帶入
function A (FnB, FnC) {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我是函式 A");
FnB( FnC );
}, 0)
}
function B (Fn)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B");
Fn();
}
function C ()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
function D (Fn) {
console.log("我是函式 D")
Fn();
}
D( A(B, C));
/*
"我是函式 D"
"我是函式 A"
"我是函式 B"
"我是函式 C,最後一個函式"
*/
相信學程式到一定程度的人,多少都有聽過宛如波動拳的 Callback Hell 吧!
function (n, fnA, fnB, fnC, fnD, fnE) {
if (fnA(n)) {
if (fnB(n)) {
if (fnC(n)) {
if (fnD(n)) {
if (fnE(n)) {
console.log("fnE");
} else {
console.log("fnD");
}
} else {
console.log("fnC");
}
} else {
console.log("fnB");
}
} else {
console.log("fnA");
}
} else {
console.log("null");
}
}
回調函式(Callback Function)是個很常見的寫法,但要小心使用,使用不當後續會很痛苦,而後面又有推出 Promise
與 Async / Await
,就解決了同步與非同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