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討論了 藍光 與 睡眠影響,這篇接著討論其他爭論點
這個世代,數位使用普及化與時間佔比升高,造成的眼科影響一直是眼科專業領域者關注的焦點。(BTW隱形眼鏡的高使用率與高使用時間也是個關注點)。
數位眼睛疲勞(digital eye strain)指的是看數位電子設備過久的疲勞
為什麼強調電子設備,因為數位設備跟紙本不一樣,其背景與字的對比度較差,且自身直射出的光線,會使眼睛更不容易看清楚,也因此更容易疲勞。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CVS較為正式,但不利一般讀者從字面解讀,故選digital eye strain。不譯作"視覺疲勞"避免歧義誤解)
疲勞的症狀是:眼睛乾、過度流淚、視覺模糊、頭痛、頸痛、複視等。
預防的方式基本符合小學中學時,衛教的那些坐姿、俯角、休息。忘記的話,建議點進去references看看
此條目美國驗光協會AOA的資料比AAO的更細。
其實整篇系列中,真正實用的應該是這幾行
所以稍微列幾個:每注視工作20分鐘,望遠20呎外凝視20秒、光線不要太亮、不要有眩光(glare)、不要有高於頭的強光源比如正對窗戶、俯角約15-20度、肩膀自然垂下不刻意向前伸展
回歸主題,CVS沒有直接探討與黑底的關係
但一些特定條件狀況下,可以說,使用較低亮度,能降低數位眼睛疲勞CVS
(所謂特定條件包含,亮度與環境亮度相近,無眩光直射,且仍維持足夠高的對比度之下)
對於數位眼睛疲勞一些重點列表式如下:
再次回到主題,到底什麼是夜間模式?
如前言所說從app 到OS 到顯示器,都建立了夜間模式,其結果就是大家的夜間模式都不同調,根本難以定出普遍性定義
有的是把亮度調到最低就是夜間模式
有的是把顏色反轉黑底叫夜間模式
有的是把色溫調成暖色系做為夜間模式...
比如2019年一篇比較ipad夜間模式 vs 一般模式使用者的褪黑激素差異,同為他們定義的2種夜間模式下,色溫的差異,無顯著結果
而1兩種色溫的夜間模式,與2低亮度控制組,與3高亮度陽性對照,這3群有可見差異
(換句話說,他們的夜間模式,確實有改善褪黑激素分泌的效果)
作者表示,單純調整色溫可能不夠,設備的亮度(brightness settings)才是重點
這裡[2種色溫的夜間模式]其亮度是做為控制變因,兩者不同在改變顏色hue的色溫。
既然沒有一致的夜間模式,那稍微做個分類吧
如果要去狹義定義所謂 夜間模式 ,應該是以黑底為主
也因此特性包含
廣義的夜間模式,比如超低亮度一般模式(dimmed light mode),或改變色溫的抗藍光濾鏡模式(blue-light-filtering mode)
對於一些狀況像是近視或是散光者,有不亞於,甚至更好於夜間模式的影響(將在下篇討論)
如果要繼續深入研究,做學術用途, browser上可以看他的user agent stylesheet有沒有dark mode或color-schemes
顯示器上可以討論它的原理類型電漿,OLED,LCD等,再看他的光通量規格說明等,還有好多可以深挖。
但如果是擔心藍光或一般白底模式對眼睛健康影響,而平常出門買飯時並不會戴墨鏡的話,那其實可以不必多慮
(人體接收陽光的藍光,遠大於接收螢幕的)
畢竟單純序列因果的推論如[藍光較多會抑制褪黑激素],在一些實證研究下看來,結果不一定是現實世界中的效果
以目前的研究(參見下篇reference),還沒有明顯的眼傷害被報導出來
但各家大大小小顯示器,應用程式表現的不同,總還是會擔心自己用到的,要是運氣不好,是極值,不在一般無害範圍內
就此 下篇將提供一些實務上的指引與原則,提供作參考
一些重點列表式如下
各設備或擴充軟體的夜間模式,作法不一樣
狹義的夜間模式,可以降低藍光、降低眩光(降低眼睛疲勞壓力)、降低耗電
廣義的夜間模式,如低亮度一般模式(dimmed light mode),或抗藍光濾鏡模式(blue-light-filtering mode)對眼睛有相近上者或(於近視或散光者)更好的影響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