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

科學家與研究生的關係 研究篇

  • 分享至 

  • xImage
  •  

小的時候,曾有個做科學家的夢想,但不得其門而入,直到上了研究所,才慢慢了解科學家的由來。
在台灣,國家的科學研發體系分為四個:

中研院、工研院、中科院、科技部

中研院:
又稱中央研究院,直屬於總統府,是國家最高的學術機構,也是總統的科學智囊團。

工研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隸屬於行政院經濟部,主要目標是孕育工業技術,待成熟之時移轉給產業界,例如台灣著名的半導體產業,即出自工研院的育成。

中科院:
原本直屬於國防部,現在則改編隸屬行政院國防部下面的軍備局,是我國軍事科技研發的重鎮。

科技部(前國科會):
負責給各個大學及相關單位經費,給他們研究

當然,規模較大的公司也有其研究單位(例如中華電信、台達電),負責研發新技術,保持公司競爭力

而這篇只會關注在大學的研究:

一個研究要有所貢獻,一定要透過該領域的共同權威審核其成果,因此出現了期刊和會議。
期刊通常是把多篇的論文編成一本書,內容需要比較詳細,其論文稱為期刊論文。
會議比較偏重研究者的討論,需要的篇幅較少,其論文又稱會議論文。
當然期刊和會議是有等級的,像我的研究領域,會去關注CVPR、ECCV、ICCV會議所出的論文。
等級的差異,呈現品質的好壞,如果去看那些等級較低的論文,你會發現灌水論文挺多的,舉例來說,在AI領域,如果你發現一篇論文預測準確率百分之百,除非他的是封閉環境,或者是已經知道的定理,不然他的實驗不是做錯,就是數據造假。

而教授做的事情是發論文,來保持其學術地位,或者研發出新的技術,成為專利,賣給合作廠商,但不管是發論文還是專利,基本上是做出前人所沒有的東西,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要承受實驗的失敗。
那問題來了,研究需要人力還有經費,那如何節省成本,找到低廉的勞力、能研究的人才?

研究生,也就是這狀況下的產物。

如果去觀察一些會發期刊或國際論文的實驗室,通常是教授、研究助理、博後帶領研究生,研究生付出勞力與時間幫忙做實驗,通常在之中做一點小創新,獲得教授的認可,寫下論文,就能畢業。畢竟,多數的研究生論文不用發期刊、發會議,那只須達到教授、口委的認可即可,所以我認為如果教授要你打雜來換取兩年畢業,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畢竟實驗需要勞力。研究所即是一樁買賣,研究生從幫忙之中學習解決困難拿到學位,教授獲得他要的成果。

當然,林子大了,甚麼鳥都有,其中有好教授也有壞教授:
聽過最好的教授,會教導學生,一起做實驗,亦師亦友,幫助學生畢業。

多數的教授是,他在這個領域是前輩,而他要你用最新的技術(例如:AI、5G、Blockchain),嘗試做做看,他只能給你想法,其他的只能靠你自己,而通常能直接幫助你的,是你的同輩,你實驗室的學長姊。

聽過最雷的教授,他對這領域完全不懂,要你做做看,放你自生自滅,他的想法就是外行,會誤導你的方向,導致你拖了好幾年才畢業。不過人是會變的,沒有永遠的好壞教授,所以還是親自去實驗室詢問近況才是最準的。

那實驗室該怎麼決定呢?

在我看來,考量順序是兩年畢業再來才是興趣,因為如果畢業時間是個未知數,你也沒有甚麼心情做研究

那甚麼是興趣?

當你把AI當自己的孩子,願意好幾個月過著吃土的生活,只為了買張合適的顯卡給他,套一句我同學的話:瘋了,那面對研究,你能克服困難或者另闢蹊徑,順利完成學業。

下集,如何讀論文?

一位在騰訊工作的前輩跟我說過:『論文就像小說一樣,還挺好看的』

參考文獻
[1]http://lipon.blogspot.com/2012/12/vs-vs.html

小弟才疏學淺,歡迎各位前輩指教><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deh
iT邦研究生 1 級 ‧ 2022-01-13 08:38:43

論文就像小說一樣,還挺好看的

坐等下集
/images/emoticon/emoticon01.gif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