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幫大家科普了跨鏈的一些基礎概念,本篇主要是說明並圖解幾個跨鏈橋技術的原理,若是還不清楚什麼是跨鏈與跨鏈橋,可以參考上篇。
鎖定鏈上的資產並且在目標鏈上鑄造合成資產,是目前最常見的跨鏈橋技術。
Alice 想要將 100 ETH 轉移到 Blockchain X 使用,首先 Alice 將 100 顆 ETH 放到乙太坊跨鏈橋的智能合約地址完成鎖定,跨鏈橋收到鎖定事件後將資訊傳送到 Blockchain X 並且鑄造出等值的 WETH,再將 WETH 傳給 Alice,完成跨鏈。
Alice 想要將在 Blockchain X 剩餘的 50 顆 WETH 換回 ETH,Alice 將 WETH 送到 Blockchain X 上的智能合約地址,智能合約收到 WETH 後會將其銷毀,跨鏈橋收到銷毀的事件後將資訊傳送到乙太坊上的智能合約,智能合約解鎖等值的 ETH,再將 ETH 還給 Alice,完成跨鏈。
鎖倉與鑄/銷毀幣技術它不限制任何目標鏈或資產,可以很好的解決擴展性等問題,但比較重要的議題是上篇所提到的它過於中心化與審查風險等問題,因此在選用上要考慮公司規模與市值。
所謂的原子指的就是每筆交易都是最小的單位,無法再被切割,雙方交易會在一個流程中完成,且非黑即白,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沒有中間值。
使用原子交換時,一定會使用到 HTLC(Hashed Timelock Contracts) 技術,簡單來說它是一種寫在智能合約上的條件,只要滿足了條件就能取得存放的資金,其條件有二:
假設 Alice 想用 10 ETH 和 Bob 的 1 BTC 交換,交易過程如下:
Alice:
Bob:
開始交易:
原子交換充分了利用密碼學的原理來去除中介化,這種形式的點對點交易,過程中不需要有中間人的花費,使用的交易費用非常低或不需要費用,因此具有較低的運營成本。但其缺點也是不少的,首先兩鏈必須共享同一種 Hash 算法,其次由於交易時間過長,交易對手容易因為幣價漲跌而取消交易,造成交易不容易成功,交易一旦不成功都必須要等48小時才能贖回,且不管有無交易成功都會上鏈,因此會浪費交易費。
每條鏈上都必須要有自己的資金池,鏈外則有一條中繼網絡與這些資金池溝通完成跨鏈,過程中也可以引入預言機機制以維持幣價平衡,也要適時的給予流動性提供者(LP)提供獎勵以維持流動池健全的發展。
流動池提供了更多樣的跨鏈目標,交易過程也非常迅速,它不需要像原子交易那樣費時的交易過程,也不需要去媒合交易對手,是未來的跨鏈重點項目,不過手續費會是三者中最貴,除了鏈上的交易費用之外還須額外提供給 LP 和 驗證者的獎勵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