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2 iThome 鐵人賽

DAY 5
0
自我挑戰組

轉職AI軟體工程師的自我學習分享筆記系列 第 5

敏捷開發之 設想產品或服務的樣貌, 找出最關鍵的內容概要

  • 分享至 

  • xImage
  •  

當你進入敏捷流程,接下來的課題就是構思產品或服務的樣貌、產品該具備何種功能。不過,如果把產品需求設定太大,會沒辦法在一個衝刺階段開發完畢,就失去敏捷的原意。發明敏捷的傑夫-薩瑟蘭 (Jeff Sutherland) 進一步分析,部門之間在商討中內容時,最好出現的溝通障礙是,每個人對於需求和完整度的 ”理解” 不太一樣。

舉例來說,你是大賣場的員工,老闆準備關閉小店舖,多開大型店面,要你查出在北部地區、店面面積超過600坪的銷售狀況,不過,老闆並未把這個需求 “背後的意義” 完整表達,讓你覺得又多了一件事情要做,導致錯估形勢。

明確指出,“為什麼要做” 寫出好的使用者故事
當你在擬定需求時,如果只是列出任務名稱,其他人會不明白 “為何要做這件事”。為了解決這個困擾,可以撰寫 “使用者故事” (user story) 來說明任務重點。

基本架構: 做為一個使用者 (user),我想要做一件事 (activity),以達到有價值的目的(value)。

撰寫秘訣: 要把故事深入淺出,盡量用1~2句話就能說明清楚事情,以下以網路書店為例。

壞的使用者故事:

我們要開一間網路書店,讓讀者找到想看的書 身為網路購物者,我想要快速下訂單 身為部門經理,我希望了解每個人喜歡看什麼書
對象範圍太大 缺少要做的事 未列出價值目的
/images/emoticon/emoticon82.gif

好的使用者故事:

身為顧客,我希望能依照書籍類別,方便我迅速找到想要看的書 身為網路購物者,我想要在一個頁面內完成下單,精簡購買流程、步驟 身為部門經理,我希望掌握顧客的購書記錄,以便推薦特定種類的書

在撰寫使用者故事的時候,就應該融入關鍵客戶的需求。薩瑟蘭表示,人在思考時,如果有情節、故事輔助,更能釐清內容,較能掌握需求的全貌。因此,各部門在討論專案時,建議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的方式列出需求,加強溝通。撰寫一個故事,需包含 “為誰而做?(who)” 、 “要做什麼(what)?” 、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why)?” 等三大面向,呈現出來的典型句子,則是 “作為一個使用者,我想要某種功能,以至於達成某個目的。”

使用者故事能夠明確闡述人物、慾望、動機的內容,可以讓每個人對產品的最終呈現有一致想法。例如,有個故事的情節是 “我想要一輛車,用開車上班” ,如果敘述的人分別為 “我是住在首都的通勤族”、 “我是鄉下的農夫”,這兩個故事中,所需要的車款可能就不太相同。更重要的是,使用者故事也不能太大,盡量要由明確的短句組成,否則就沒辦法在一個衝刺期間完成。倘若定義過為廣泛,就得把它拆成更小的故事來說明。

使用者故事的6要素:

薩瑟蘭指出,判斷使用者故事是否完整且確實表達需求,可以採用 “INVEST標準” 檢視:

1. 獨立性 (Independent)

故事本身能定義一件事,不會和其他事件相關。

2. 可協商性 (Negotiable)

只要任務還沒有做完,都可以重新撰寫,修改。

3. 有價值 (Valuable)

故事要替客戶使用者或利害關係人創造價值。

4. 可估算 (Estimable)

要評估團隊,有沒有能力跟知識做這些事。

5. 規模小 (Small)

故事要盡量短小,至少要在一個衝刺會議完成。

6. 可測試 (Testable)

故事要能夠被測試,確認最後能完成它。


上一篇
敏捷開發之 描繪產品願景, 建立團隊共識
下一篇
敏捷開發之 KANBAN 應用- 工作安排、進度一次掌握!
系列文
轉職AI軟體工程師的自我學習分享筆記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