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ay 5 我們提到 Product Backlog Item 的不同層次與顆粒度,如果只透過一疊卡紙或是一般的數位化管理工具的清單去管理這全部的顆粒度,我們很容易就被侷限住一維、線性的思考裡,被大量的 PBI 淹沒,難以有更痊癒的思考。
想像自己是一個能夠自由浮空飛翔的超能力者,我們在城市裡看著一棟棟建築物或是建地,從路的這一頭蔓延道路的那一頭,就算我們知道每一個街區或是區塊有不同的開發計畫,但我們很容易就是看得到當下這個街區,甚至只有幾棟建築。所以我們應該飛起來,用更廣的視角看待這座城市,我們會看到一個個街區、在往高飛一點,我們會看到被地形或是數條大道所劃分出來的區域,這就是我們要的感覺。
當我們飛到一個高度是,我們會看到一幅全貌,可能很多還是自然生態或是荒蕪的地形,但我們不禁燃起豪情壯志,這塊土地,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怎麼樣的城市或是據點,這樣的成功的想像,這就是所謂的遠景、或者是願景 (VIsion)。為了達到這個願景,我們可能會有一到數個使命 (Mission) 支持我們,讓我們不斷往這樣的願景前進。這兩者就是產品我們長期計畫的北極星、是我們的行事原則。
回到現況,我們就會來思考這一到三年,我們該用什麼策略協助我們達成使命,抵達我們的願景。這些不同層面與時期的策略 (strategy),就會構成我們的產品路線圖 (Product Roadmap)骨架,決定我們近年的規劃方向,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層級。接著我們會再將目光放得更近一點,去思考為了符合這一年的策略方向,我們會要完成哪些目標 (Objective),這些目標可能就會產出一個新的子產品、專案等。而這些目標又可以適時地拆成數個主題、或是我們常講的史詩級故事 (Epic),去確定我們的大概範疇,這就是產品路線圖的血肉,也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