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4

資工專題是什麼,能吃嘛?

  • 分享至 

  • xImage
  •  

壹、前言

身為大學新鮮人一定很納悶為什麼必修學分上會出現一個學分數比較特別的「專題選修」,而在學業上的各種專業學分抑或分組課程最多影響我們一學期,且課程深度與規畫也會在4個月內結束。但「專題」這個部分就比較獨樹一幟,他是需要我們自行選定2-4位組員與特定的專題老師與題目,進行為期一年至一年半,最後會有一個全系對校的大型專題展覽,展示每組於畢業前所進行的各種努力、鑽研已久的心血與成果。

而為了因應這麼特別的存在,可以說是資工系四年裡最重要的事項,那他的準備方式必然與一般的課程截然不同。沒有課綱、課本、ppt教材的依歸、沒有既定的期中考、期末考與各種小考,沒有老師會循序如課堂般的教授課程、「學生」,也就是我們,渾然成了這堂課最主要的角色。

也許是自己從小耳濡家中資深軟體業顧問的爸爸,在事前習慣做好很多的準備與規劃了解、抑或是看著一屆屆學長姊的專題展直到「專題」與「實驗室」這兩個字詞已朝著自己步步逼近、直至其無色渲染、融合於生活中,也是希望當初能有一篇文章給予自己一些指引、不再這麼朦朧迷茫的迷霧中失去方向。於是便有了這篇文章。

不過這些建議都是以自身的學校作為出發點,細節時間可能不符合每一學校,但流程可以加減參考!並且因為自己也還沒做完專題,所以主要以找題目、教授、組員等先行準備項目為介紹重點。

貳、講解順序

本文會將專題拆分為幾項重要幾點依序介紹,分別為「題目」、「組別」、「教授與實驗室」、「未來規劃」四點項目。

一、題目

首先最重要的,便是自己要知道自己想要往哪個方向進行研究。以本校資工為例大致可以分為:

  • 純軟,也就是走純app的應用開發項目
  • 跟醫學題目結合資訊工具的衍伸研究項目
  • 偏向結合硬體與軟體、或是走向純硬體研究的項目
  • 以改善演算法或其應用的開發項目
  • AI Training、Machine learning等項目

而這些資訊我們通常可以藉由參與學長姊的專題展覽或是蒐羅以前專題展的題目簡介影片、海報等得到初步的認識。而在對於自己學校的科系擅長題目方向有較全面的理解後,便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定位是偏向哪一種。而同時,我們也可以藉由大一到大二下第十周前的課程(第九、十周通常是教授們會正式公開於班上說明自己的領域與題目介紹的階段,而對於大二下的時程規劃與準備會於稍後提及),由不同領域的課程熟稔程度來大略區分自己是偏向哪個領域稍多,但同時也要注意一點:

「專題所需的技術通常是需要自己學習的,所以不是成績好就代表自己擅長,也需要把自己的自學能力考慮進來,至少要選長時間接觸也不至於討厭的」

而學長姐題目的搜羅可以如下圖,在fb打上關鍵字的方式來獲得(而今年是在ig分享的方式,連結:https://instagram.com/cgu.csie?igshid=Zjc2ZTc4Nzk=)。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30130/20151593Yd1h49U5Vm.png
圖一:2023年專題展海報縮圖(from:長庚資工 IG)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30130/20151593NC0OKjzhpS.png
圖二:2023年專題展海報縮圖(from:長庚資工 IG)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30122/201515931GxfsQrpj1.png
圖三:fb搜尋「長庚資工專題」跳出條目

然後自己也可以多往有興趣的題目方向在網路上搜尋影片或是查詢相關的書籍資訊來加以了解。而在題目方面比較不建議像申請研究所實驗室那樣,依照教授的專長領域來尋找。因為大學的專題很多時候還用不到教授專長領域那般核心與深澀的技術、知識層面,同時也不要因為選了哪個專業領域的教授就限縮自己的題目發展方向。

二、組別

在這個方面,就可以照著大家各自想要的領域與方向找尋適當的組員(同事)。同時也要注意,找尋組員時除了成績外,也要對組員的做事能力、處事態度、討論習慣等有更多的磨合,畢竟是需要相處一年多一同奮戰的工作夥伴。這些都是只有紙本的成績有時無法告訴我們的。除了基本的題目向性的切合,也可以朝向幾點去思考:

  • 未來是想走推甄或補習?(會影響到找教授的嚴格程度與未來能花在實驗室的時間!)
  • 自身能為專題付出的時間?(要考慮到補習時間、工讀時間、課餘或長假時間的規劃等,同時也要注意,如果有人死活不做事擺爛,那會很累...QAQ)
  • 開會的頻率與每次開會的時間、規則?(像是每人發表意見的比率、不要讓會議脫離主軸或過於冗長、組員會議的習性等,不過這些都是因人而異!)
  • 共同想找的教授序位?(要給教授做出選擇的範圍預留誤差範圍與備案)

而在找到組員後也可以開始討論各自想要的題目等,而一開始不知道怎麼下手的話也可以依照這樣的方式:

先讓大家回去各自想1-2個題目,可以以「生活中想解決的問題」等做為發想依據,並定一個時間開會,各自以10-20分鐘介紹自己的所想題目與內容,最後以票選的方式擇出題目的優先序位,而這樣也方便在找教授時與其討論。而當初也有教授推薦我們在kickstarter等平台上蒐羅靈感,因為專題主要要求的還是「創新」,如何用技術做出先前未有的產品是很重要的一環。

三、教授與實驗室

而在選擇教授的方面,便可以藉由先前提到的由學長姊的專題展的題目中探詢有興趣的教授,並在小組討論妥題目(約略一兩周時間)後,可以於二下第三、四周以mail詢問教授是否有空餘時間,一一與教授深度的談論他/她實驗室的題目研究方向與一些更細節的要求。也可以針對自己的組別需求與教授詢問細項如:

  • 未來是否強制參加競賽、實習的安排等?
  • 寒暑假是否強制留實驗室?
  • 題目是否有嚴格定義(也就是由教授直接命題)?
  • 在專題領域項目上,實驗室有可以詢問的學長姐?或是可否與教授討論?
  • 本次專題預收留的組別數、以及希望收留的組別特性?

不過在詢問時也要注意自身的禮貌,因為是教授特意撥出的時間,所以組員都要做好最基本的mail發送與問答態度,尊重雙方付出的時間。

而可以以一周面談一位左右教授頻率(我們當初是面談了組別內序為最高的三位教授,因為學期的課業也同步在進行所以也需要注意時間的分配),並且在面談結束後小組內再自行洽開會議,對於教授的應對結果等做出相對應的討論與修改。

四、未來規劃

待上述的事項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便可以等待教授們公開的說明會後,各自找所想找的教授告訴他們組別的意願,並靜候教授們的回覆!同時也要注意有時候mail發送過去會被歸類在垃圾郵件,可以同步用teams二度確認,因為在說明會後最晚一周,所有教授便會做出最後決定。

而若是順利找到教授後,便會開始與教授討論題目與未來時程規劃,而這點也是大家歧異度會較高的部分。共同的地方是,可以先與教授討論大方向的schedule,譬如哪個學期該做什麼事?該有什麼進度?往後的meeting頻率、會議需準備的報告方式與文件(像是ppt或是會議記錄)、預定會參加的比賽時程等。

以我們自身為例,我們做的是純軟app項目,採取敏捷開發,在二下暑假時完成了產品的需求、功能自簡至深的修改、詳細每個功能幾百頁的wireframe展示等項目,而三上開學後主要便會往前後端分批行進研究、寒假進行主要程式開發與上機等。

參、結語

專題展是個我們第一次參與長時間對於興趣題目的開發項目,在這樣的訓練下,我們更能以團隊的思維與建構來成長。一年裡專題訓練出的自我學習能力、團隊溝通合作能力、與上司(教授)應對與學習的技巧、上台報告的技術與台風、自我與team work時程的規劃等在專業學分中我們所學不到的。同時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更多迷惘的學弟妹或是其他需要的人一些微薄的幫助✧*。٩(ˊᗜˋ*)و✧*。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2 則留言

1
samwang1228
iT邦新手 4 級 ‧ 2023-01-22 00:21:40

謝謝學姊的分享! 已收藏

xianyu iT邦新手 1 級 ‧ 2023-01-28 17:42:45 檢舉

謝謝尼~有幫上忙就太好了(๑•̀ㅂ•́)و✧

0
Oo_花之舞__oO
iT邦新手 1 級 ‧ 2023-01-28 06:22:38

有沒有跟前端相關的專題呀~?

xianyu iT邦新手 1 級 ‧ 2023-01-28 17:39:44 檢舉

如果我們專題前端部分做到一定進度的話會再分享~目前我們準備用flutter寫ios的共同筆記APP!
純前端的專題應該也是有的!只是以我們學校的風格來說比較少一些~通常還會再加上一些功能項目為主、前端為輔!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