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點像在用原生JS(指令名的部分),但方便、簡潔了許多。
ref()
、reactive()
onMounted()
inject()
npm i @vueuse/core
'@vueuse/core'
引入import { 要使用的功能, 要使用的功能2 } from '@vueuse/core'
refs
,所以要得到其中的值,要寫 .value
來取得,也可以用 ES6 的物件解構語法來取得。import { useWindowSize } from "@vueuse/core";
const { width } = useWindowSize()
console.log( width.value )
// 這樣才會得到螢幕寬度
useEventListener、useWindowSize、…。
類似package,是一個打包工具。
npm run dev
),會自動解析根目錄內的 vite.config.js
,依照該內容打包專案。import { … } from '@/composables/…'
的用法,'@'
是用來取代 './src'
。在vite.config.js 已經事先寫好了路徑名,所以開發時可以直接寫 @/...
作為路徑。nuxt → 改變網頁渲染方式的工具。
pinia(、vuex) → 共用儲存庫、狀態管理工具。
vue-router → 管理路由的方法。
vueUse → 實用函數工具集。
vite → 打包工具。
axios(這要引入)、fetch(這是原生的) → 呼叫API的工具。
另外沒介紹到的還有 vue CLI、Vue的UI庫。
最後一天!今天的內容其實很雜,其實是我對vue的熟悉程度還不到可以長篇大論,所以就是幾個小主題但不深入,並且最後來個簡單的整理。
第31天,希望我還會再打一篇心得,我最會打心得了(誤)。
vueuse
https://vuejs.org/guide/extras/composition-api-faq.html
物件解構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TW/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Operators/Destructuring_assignment
有畫Vue3生態圈心智圖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7291894?utm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