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是一種受生物神經系統啟發的計算模型,旨在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這篇文章將介紹神經網路的起源、類神經元架構、神經網路的架構及其學習方法。
神經網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1943年,神經科學家沃倫·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數學家沃爾特·皮茲(Walter Pitts)提出了第一個人工神經元模型,稱為「麥卡洛克-皮茲神經元」。這種神經元模型簡單地模仿了生物神經元的工作原理,基於輸入信號的加權和來決定是否產生輸出。
類神經元(Artificial Neuron),又稱為感知器(Perceptron),是神經網路的基本單元。其架構包括以下部分:
常見的激活函數包括Sigmoid、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和Tanh等。
神經網路由多個類神經元組成,通常包括以下幾層:
輸入層接收原始數據,將其傳遞到下一層。
隱藏層由多個神經元組成,是網路中的中間層。隱藏層的數量和每層的神經元數量可以變化,這是設計神經網路時需要調整的超參數。隱藏層通過非線性激活函數處理輸入數據,提取數據中的複雜特徵。
輸出層生成最終的預測結果。對於分類問題,輸出層通常使用Softmax函數來生成概率分布;對於回歸問題,則直接輸出實數值。
神經網路的學習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在前向傳播過程中,輸入數據從輸入層經過隱藏層傳遞到輸出層。每個神經元根據其激活函數計算輸出,並將結果傳遞給下一層神經元。最終,網路生成預測結果。
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用於衡量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之間的差異。常見的損失函數包括均方誤差(MSE)和交叉熵損失(Cross-Entropy Loss)等。
反向傳播是神經網路學習的核心算法。它通過計算損失函數相對於每個權重的偏導數,來更新權重以最小化損失。反向傳播使用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或其變體(如Adam、RMSprop)來優化權重。
在每次迭代中,根據計算出的梯度和學習率(Learning Rate),調整網路的權重。這一過程反覆進行,直到損失函數收斂或達到預設的訓練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