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AI與Python普及的時代,開發環境(IDE)不斷進化,各類智能提示、即時偵錯、自動補全等功能,大幅降低了初學者進入程式世界的門檻。然而,若過度依賴IDE的「自動化」與「便利性」,往往會使學習者忽略了純手寫程式碼所能培養的核心思維、問題拆解能力以及真正的專業素養。唯有強化純手寫碼訓練,才能將知識內化,達到跨平台與跨技術的長遠成長。
• 過度賴以致使基礎語法不熟、考試易出錯。
• 跨平台、環境轉換時,若無完整IDE支援將無法獨立作業。
• 過份仰賴自動提示,可能忽視設計優化與安全性細節。
• 面對AI生成程式碼時,不易分辨隱藏的錯誤或潛在風險。
AI 生成的程式碼常缺乏例外處理、邊界條件思考、效能與安全最佳實踐。僅靠IDE或AI輔助寫出的代碼容易落入「僅僅可執行」但不健壯、不可維護的陷阱。
許多頂尖工程師、電資課程訓練都會要求學生用白板、手寫程式解題,不僅考驗語法能力,也考驗結構設計與即時邏輯推理。
與AI協作的現代編程,AI可協助解讀題目、補齊檢查或評估設計,但「主體邏輯」與「執行落實」仍需由人類以手寫思維完成。多數高壓職場或面試(如現場實作或白板程式)也要求應徵者具備手寫邏輯與現場debug能力。
1. 先手寫核心程式碼,培養語法感覺與錯誤覺察。
2. 再以IDE與AI快速檢查與修正,藉由比對深化理解。
3. 定期反覆手寫常用工具(排序、檔案、網路請求等),提升腦中資源庫。
4. 用AI助理自評手寫碼邊界條件、例外處理是否周延。
如同書寫能促進專注力、激發創造力,純手寫程式能讓大腦進入「專注思維區」,帶來深度沈浸與成就感。這種訓練非常有益於從業人員與學習者的邏輯強化與抗躁進步。
• 以為IDE寫得越快、越自動就越厲害,反而遺漏本質能力。
• 手寫僅限於初學,進階就可完全丟給機器(實則基礎越扎實,進階成長越快)。
• 一遇困難就卸責於AI或者搜尋提示,導致真正面對全新問題時無法獨立解決。
最好的方式,是將手寫訓練與IDE輔助結合。理想的學習曲線是:「先手寫打底,後以AI/IDE校驗,最後內化為自身技能」;如此可把複雜邏輯、設計與排錯能力深植於腦海,隨時可於各平台、各語言靈活出口。
例1:純手寫定義函式與流程
python
def factorial(n):
# 計算階乘的遞迴函數,純手寫無補全
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 factorial(n - 1)
print(factorial(5)) # 輸出: 120
例2:純手寫錯誤處理
python
def get_int_division(a, b):
try:
result = a // b
return result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除數不能為零")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其他錯誤:", e)
print(get_int_division(10, 2)) # 輸出: 5
print(get_int_division(10, 0)) # 輸出: 除數不能為零
例3:不倚賴補全寫for迴圈
python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1):
sum += i
print("1到100的總和:", sum)
這些程式範例強化純手寫訓練,可由自我挑戰不查語法、不用補全下完成,逐步建立自信與能力。在現代AI與IDE盛行的環境下,善用純手寫碼訓練、兼顧自動化與獨立思考,才是最佳自學與進階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