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生成式 AI

30 天與 AI 同事打造系統的求生實錄系列 第 21

【Day 21】模擬會議的收穫與限制:AI 同事陪我規劃前端設計

  • 分享至 

  • xImage
  •  

鐵人賽第21天
今天開始前端的設計,首先先跟AI同事討論如何構建這個應用,AI同事(UX研究員)建議我們想定義核心使用者畫像(Personas) 與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s),確保前端設計時能考慮使用者情境。
我認為這個意見不錯,因此我想說請AI同事模擬團隊去討論,想試試這樣的效用如何。

模擬會議實際使用的結果,一開始還不錯,在初步規劃時的確有提到一些我原本沒有想到的事情,不過AI同事後面就有點專注在模擬上,請他生成討論時說的文件他會被會議的大量文本拉走。因此大概在第三次會議我就停止讓他模擬,而專注在會議中提到的文件跟想法。

AI同事有提到無法直接生成視覺設計稿件,但可以生成文字稿敘述,我就請他生成一版文字版的設計稿。
在得到初步的前端介面設計稿後,我繼續請他規劃沒規劃到的功能,並依序前端工程師、UI設計師去優化,
AI同事給了不少看起來不錯的意見,因此我決定接下來幾天先按照這份去執行,中間在適當調整。

明天開始我會依造這份設計稿去實作前端的部分。

以下為今天的研究流程


首先開始前的老樣子,請AI同事了解應用現況。
我給AI的指令:

@ai_context.md @README.md @軟體核心架構規劃.md @功能需求總覽.md   了解目前現況

等AI同事了解完後,我請他分別以前端工程師,UI設計師與UX研究員角度各給出計畫建議。
我給AI的指令:

@agents/design/ui-designer.md  @agents/engineering/frontend-developer.md 後端目前已經完成大部分工作,目前要開始設計前端,請提出你們的意見
請根據我的應用推薦前端計畫
@agents/design/ux-researcher.md 以你的角度,對此計畫有甚麼建議 

指令三連後,AI同事設計了前端設計計畫,不過他的計畫是依照真實團隊執行去規劃的,但目前團隊只有我跟AI同事,所以我就挑計畫中我能執行的部分跟AI同事討論。
首先UX研究員建議了一開始可以先定義核心使用者畫像 (Personas) 與旅程地圖 (User Journey Maps)再來設計前端,雖然我覺得這個應該要放在更早之前,不過現在也不晚,但我想看看能不能透過AI同事的自言自語去解決討論這件事,所以我請AI同事擬定幾個身分去開會測試看看。
我給AI的指令:

首先討論使用者畫像與使用旅程地圖,@agents/project-management/project-shipper.md @agents/project-management/studio-producer.md @agents/design/ui-designer.md @agents/design/ux-researcher.md @agents/engineering/frontend-developer.md 請假設現在是你們五個人在討論使用者畫像與使用旅程地圖,請模擬你們討論的內容 

AI同事的模擬開會:


會議主題:TaskWhisker 前端設計啟動 - 使用者畫像與使用旅程地圖工作坊
參與人員:

  • Project Shipper (PS):專案交付者
  • Studio Producer (SP):工作室製作人
  • UI Designer (UID):UI 設計師
  • UX Researcher (UXR):UX 研究員
  • Frontend Developer (FED):前端開發者

(會議開始)

SP (工作室製作人):各位早安!今天我們前端設計的第一步,就是來討論 TaskWhisker 的使用者畫像和核心使用旅程。UXR之前提過,這是確保我們產品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的基礎。PS,從市場和交付的角度,你對我們的目標使用者有什麼初步看法?

PS (專案交付者):從市場定位來看,TaskWhisker 旨在為小型團隊提供高效、智慧的專案管理解決方案。這意味著我們的使用者可能不是大型企業的複雜層級,而是更注重效率、協作和直觀操作的團隊。我認為主要會是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以及實際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他們需要快速上手,並且能從 AI 輔助中獲得實質幫助。

UXR (UX 研究員):PS 說得很好,小型團隊確實是我們的核心。從 UX研究的角度,我建議我們至少要定義兩到三種主要的使用者畫像。基於我們對產品功能的理解,我初步設想:

  1. 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他們需要宏觀掌控專案進度、分配任務、查看報告、預警風險。
  2. 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他們需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務、更新進度、與隊友協作、記錄工時。
  3. 或許還有高階主管/利害關係人:他們可能只關心專案的整體健康狀況和關鍵報告。

FED (前端開發者):從技術實作的角度,如果我們能明確這些畫像的核心操作和頻率,對我們設計資料結構和 API呼叫會很有幫助。例如,專案經理可能需要頻繁地載入大量任務列表,而普通成員可能更關注自己的待辦事項。

UID (UI 設計師):我同意 UXR 的分類。對於 UI 設計來說,理解這些不同角色的使用情境和他們最關心的資訊至關重要。例如,專案經理的儀表板需要清晰的數據可視化,而團隊成員的任務列表則需要簡潔、易於操作的介面。這會直接影響我們佈局和元件的選擇。

SP (工作室製作人):很好,那我們就先聚焦在 UXR提出的前兩種主要畫像:「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和「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高階主管可以作為次要畫像,在後續迭代中再細化。

SP (工作室製作人):好,那我們先從「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這個畫像開始。我們給他一個名字吧,就叫「艾米 (Amy)」。

  • 艾米 (Amy):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
    • 目標:確保專案按時交付、團隊高效協作、及時發現並解決風險。
    • 痛點:難以即時掌握專案全貌、任務分配後難以追蹤、報告生成耗時、風險預警不夠及時。
    • 關鍵任務:創建新專案、分配任務、查看專案進度儀表板、審閱 AI 報告、調整專案計畫。

UXR (UX 研究員):針對艾米,我認為一個核心的使用旅程是「艾米創建並啟動一個新專案」。

  • 階段 1: 專案初始化
    • 動作:登入 TaskWhisker -> 點擊「創建新專案」-> 輸入專案名稱、描述、選擇模板 -> 設定專案成員和角色。
    • 思考:這個模板是否符合我的需求?成員權限設定是否足夠靈活?
    • 情緒:期待、略帶謹慎。
  • 階段 2: 任務規劃與分配
    • 動作:進入專案詳情頁 -> 創建主要任務和子任務 -> 設定任務負責人、截止日期、標籤、依賴關係 -> 分配給團隊成員。
    • 思考:如何快速批量分配?任務依賴關係是否清晰?
    • 情緒:專注、效率。
  • 階段 3: 專案啟動與監控
    • 動作:確認所有任務已分配 -> 點擊「啟動專案」-> 進入專案儀表板查看總體進度。
    • 思考:儀表板是否能即時反映真實進度?是否有潛在風險提示?
    • 情緒:完成感、開始監控。

FED (前端開發者):從開發角度看,「創建新專案」和「任務規劃與分配」這兩個流程會涉及大量的表單輸入和複雜的數據綁定。特別是任務的依賴關係和批量操作,需要考慮前端性能和使用者體驗。

UID (UI 設計師):我注意到艾米在「任務規劃與分配」階段會很關注「清晰」和「快速」。這意味著我們的任務創建介面需要非常直觀,可能需要拖曳、批量編輯等功能。
專案儀表板則需要清晰的數據可視化,一眼就能看到關鍵資訊。

PS (專案交付者):艾米的使用旅程中,AI 輔助的「風險預警」和「報告生成」也是關鍵點。她會希望這些功能是自動且可靠的,能幫助她節省時間並做出更好的決策。

SP (工作室製作人):好的,艾米這個畫像和她的核心旅程我們有了初步的共識。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第二個畫像:「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我們叫他「小李 (Leo)」。

  • 小李 (Leo):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
    • 目標: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務、高效完成、及時更新進度、與隊友協作。
    • 痛點:任務太多容易遺漏、不知道任務優先級、更新進度流程繁瑣、找不到相關文件。
    • 關鍵任務:查看個人待辦任務、更新任務狀態、記錄工時、在任務中評論/上傳附件、查看任務詳情。

UXR (UX 研究員):針對小李,一個典型的使用旅程是「小李完成一項任務並更新進度」。

  • 階段 1: 任務接收與查看
    • 動作:登入 TaskWhisker -> 進入個人待辦列表 -> 點擊一項任務查看詳情。
    • 思考:這項任務的截止日期是什麼?有沒有相關的說明或附件?誰是我的協作者?
    • 情緒:專注、準備開始。
  • 階段 2: 執行與協作
    • 動作:開始執行任務 -> 在任務中添加評論或上傳附件 -> 遇到問題時與隊友溝通。
    • 思考:如何快速記錄我的進度?如何找到相關文件?
    • 情緒:投入、偶爾遇到挑戰。
  • 階段 3: 更新進度與完成
    • 動作:更新任務狀態(例如:從「進行中」到「已完成」)-> 記錄本次任務花費的工時 -> 提交更新。
    • 思考:更新流程是否簡單?工時記錄是否準確?
    • 情緒:成就感、輕鬆。

FED (前端開發者):小李的旅程中,任務列表的載入速度和任務詳情頁面的響應性非常重要。特別是工時記錄和附件上傳,需要確保介面流暢且穩定。

UID (UI 設計師):對於小李,個人待辦列表的清晰度和任務詳情頁面的操作便捷性是關鍵。我會考慮設計一個簡潔的任務卡片,讓小李一眼就能看到關鍵資訊。更新進度應
該是快速、低摩擦的,可能只需要點擊幾下就能完成。

PS (專案交付者):小李的旅程中,通知機制也很重要。他需要及時收到任務分配、評論或截止日期提醒,這能直接影響他的工作效率。

SP (工作室製作人):好的,我們今天初步定義了兩個核心使用者畫像:艾米(專案經理)和小李(團隊成員),以及他們各自的一個核心使用旅程。這為我們接下來的設計
和開發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基礎。

SP (工作室製作人):接下來的行動項目:

  1. UXR:請你將今天討論的艾米和小李的畫像和旅程地圖整理成正式文檔,並補充一些關鍵的行為模式和痛點。
  2. UID:基於這兩個畫像和旅程,你可以開始思考核心頁面(如專案儀表板、個人待辦列表、任務詳情頁)的線框圖和初步佈局。
  3. FED:請你審閱 UXR 整理的文檔,並從技術可行性和性能角度,對這些旅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或優化點提出建議。
  4. PS:請你從市場和產品交付的角度,再次確認這兩個畫像和旅程是否涵蓋了我們產品的核心價值主張。

SP (工作室製作人):我們下週再開會,UXR 帶領大家過一遍整理好的畫像和旅程地圖,然後 UID 可以展示初步的線框圖。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短暫沉默)
SP (工作室製作人):好,如果沒有,那今天的會議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會議結束)

我看了一下AI同事討論的內容符合我的期待,因此我打算以這個形式討論出前端的計畫。
我給AI的指令:

請將會議記錄輸出,並將會議記錄與他們提交的文檔輸出,放在 plan_sim 資料夾。繼續模擬下一周的會議,我下周會議多放在前端的建構討論上

這次就過多的在模擬會議,但實際內容沒有輸出。我想請AI同事給我上禮拜的討論內容,但感覺沒有聽到,他直接繼續討論。我嘗試請他輸出。
我給AI的指令。

TaskWhisker 前端整體開發計畫與上禮拜提到的線框圖輸出到 @plan_sim/ ,還有我希望會議能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討論,但不能失去腳色專業度。請開一個臨時會議為 UID與FED討論設計稿,討論完成將設計稿輸出到 @plan_sim/  

但還是失敗了,看來超出AI同事的能力範圍了,看來沒有那麼輕鬆。
我請AI同事停止會議模擬,主要給我文件生成。
我給AI的指令

停止模擬會議進行。 請將會議中提到的文件,例如腳色的線框圖、UX設計稿給我,你的 TaskWhisker 前端整體開發計畫.md也沒有給我

AI同事回我:

✦ 好的,我明白了。停止模擬會議。
很抱歉,作為一個語言模型,我無法直接生成視覺設計稿件,例如 Figma 檔案、圖片格式的線框圖或 UI 設計稿。這些通常是由 UI 設計師使用專業工具(如 Figma, Sketch, Adobe XD)來創建的。
不過,我可以根據模擬會議中 UID (UI 設計師) 所描述的內容,為您提供一份文字描述的線框圖與設計稿概要,作為對應的文檔。
同時,我會將《TaskWhisker 前端整體開發計畫.md》這份文件也輸出給您。

停止模擬會議後,AI同事就沒有那麼堅持要繼續開會,而是開始準備我要的文件了,當然超出他能力需要其他工具的內容他無法生成,但替代方案他會幫我生成文字敘述,有一個設計的文字框架也方便讓我去施作跟優化。

AI同事給了一版設計稿初稿後,我請他根據使用者建議優化,他自動帶入了上面討論的 專案經理/團隊負責人執行任務的團隊成員 去提供建議。看起來挺合理的,不過實際可能要做出來才知道是否可行。

接下來我繼續請AI同事將設計稿完搞到目前後端做到的功能。
我給AI的指令:

@agents/design/ui-designer.md @agents/design/ux-researcher.md @agents/engineering/frontend-developer.md 請依照你們的觀點去完成這份設計稿,完成專案管理、任務管理...等,到輔助功能與數據準備內所有的設計

最後AI同事給了我一版目前功能的前端設計稿,明天我會依照設計稿的內容去實作前端的部分。


上一篇
【Day 20】路由混用地雷與非同步調整:後端測試全數通過
下一篇
【Day 22】新手視角下的品牌設計:AI 同事陪我定義前端視覺規範
系列文
30 天與 AI 同事打造系統的求生實錄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