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2
自我挑戰組

攔截記憶碼:每日一小時記錄技術學習系列 第 1

Day 0: 攔截記憶碼 - 為健忘的自己建立技術索引庫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6/20149301DhO5jXLDGe.png

為什麼要寫這個系列

身為一個記憶力不太好的工程師,我常常遇到一個尷尬的情況:

  • 上週才在 GitHub 上看到一個很酷的工具,這週要用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那個...那個可以在終端機顯示- - 系統資訊的工具叫什麼?」翻遍瀏覽器書籤、GitHub stars、甚至瀏覽記錄,就是找不到。
  • 更慘的是,有時候連關鍵字都想不起來。只記得「好像是用 Rust 寫的」、「介面很漂亮」這種模糊的印象。

這就是「攔截記憶碼」系列的起源——既然記不住,那就寫下來。

什麼是「攔截記憶碼」

這個名字有三層含義:

  • 攔截:在資訊流中抓住那些一閃而過的技術亮點
  • 記憶:為健忘的大腦建立外部儲存
  • 碼:不只是程式碼,更是記憶的編碼

每天花一小時,把看到的有趣技術實際跑一遍,然後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不是為了精通,只是為了「下次需要時知道有這個東西」。

這個系列會包含什麼

技術來源

  • GitHub Trending 上的熱門專案
  • Threads 的討論
  • 同事分享的工具
  • 解決問題時意外發現的方案
  • Twitter/X 上技術大神的推薦

技術類型

  • 開發工具(編輯器插件、CLI 工具)
  • Web 框架與函式庫
  • AI/ML 相關工具
  • 行動開發資源
  • DevOps 與自動化
  • 設計與視覺化工具

基本上,只要是「看到就想試試看」的技術,都會被我攔截下來。

每篇文章的固定格式

為了方便日後搜尋和回憶,每篇文章都會遵循相同的結構:

1. 攔截源頭

記錄在哪裡發現這個技術,為什麼吸引我的注意。這很重要,因為「在哪看到的」往往是喚醒記憶的關鍵。

2. 技術初探

快速了解這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特色。不深入,只要能回答「這東西是幹嘛的」就好。

3. 實戰使用

一小時內能做到的程度:

  • 安裝指令(未來的我會感謝現在的我)
  • 最簡單的 Hello World
  • 如果時間夠,試試看實際應用

4. 踩坑筆記

記錄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部分特別重要,因為下次很可能會踩到同樣的坑。

5. 記憶碼摘要

一個標準化的摘要格式,包含:

  • 技術名稱和分類
  • 難度和實用度評分
  • 一句話總結
  • 最關鍵的指令

6. 結語

學習心得,以及預告明天要玩什麼(有先看到的話)。

對讀者的價值

如果你也是:

  • 看到新技術就想試試看的人
  • 收藏了一堆連結但從來不看的人
  • 常常想不起「那個工具叫什麼」的人
  • 想知道某個技術值不值得深入學習的人

那這個系列或許對你有幫助。

你可以把這當成:

  • 技術開箱文:快速了解一個工具好不好用
  • 學習筆記:看看別人怎麼踩坑的
  • 工具索引:「我記得鐵人賽有人介紹過...」

給自己的提醒

  • 別追求完美:一小時學不會很正常,記錄當下的理解就好
  • 保持真實:卡住就說卡住,不懂就說不懂
  • 重點在「用」:能跑起來比理論重要
  • 累積數量:30 個工具,總有幾個以後會用到

記憶碼摘要
系列:攔截記憶碼
目標:為健忘的自己建立技術索引
方法:每日一小時快速體驗並記錄
重點:實用性 > 深度
預期成果:30 個可搜尋的技術筆記
適合讀者:愛玩新技術但記性不好的開發者

結語

記憶力不好不是缺點,是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動力。
與其依賴不可靠的大腦,不如建立可搜尋的外部記憶體。
30 天後,我會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技術工具箱,裡面每個工具都附帶著「使用說明書」。

明天正式開始,準備好一起「攔截」那些飛逝的技術記憶了嗎?


下一篇
Day 1 - VitePress - 意外發現文檔框架做產品頁也很香
系列文
攔截記憶碼:每日一小時記錄技術學習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