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後端的 API 相關文件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前端開發。以往在這個階段,前端光是切版就可能需要耗費好幾天,更不用說串接 API 並且加入邏輯設計等。
在一人團隊的實務面,在真正進入前端開發之前,也必須要寫出開發規格文件:
# 前端規格
## 頁面結構
### UI1
內容省略...
### 功能說明
內容省略...
## 實現檔案
### 前端頁面檔案
內容省略...
### 狀態管理檔案
內容省略...
## API 說明
內容省略...
前端開發規格文件必須要寫出 UI 內容、功能需求、API 等資訊,資訊只要備齊就可以了,不用寫太詳細,除非是頁面邏輯超級複雜,才需要一一交代,如果只是單純登入登出或者 CRUD 等邏輯則是清楚即可。然後就可以呼喚前端工程師了:
Claude CLI:
/jk-frontend 請根據 spec.md 產生相關程式碼
這個是 AI 根據 Wireframe 給出的第一版介面:
接下來進入我最期待的時刻,請 UI 美化這個介面:
Claude CLI:
/jk-frontend 請調整 index.vue UI 介面為行事曆風格
然後我得到了這個介面:
來一個最流行的野獸派風格。
Claude CLI:
/jk-frontend 請調整 index.vue UI 介面為野獸派風格
然後我得到了這個介面:
Claude CLI:
/jk-frontend 請調整 index.vue UI 介面為行事曆加上清新自然野獸派風格
然後我得到了這個介面:
在這個步驟,我確實就像個產品長,給出前端工程師我想要的介面,然後重複往來的調整。每一個頁面都很有特色,但在稍微試用幾回之後,就選擇感受度特別強烈的那一個版本了。所以我認爲試用很重要,不能只有看看而已,在死亡擱淺2,小島秀夫做遊戲也是親身試玩好幾回合,才選定是否要播歌。
最後調整完畢,各種功能也串接好了,就是進入 QA 測試階段了。
不得不說,每天只有花一兩個小時,可以把第一個 MVP 版本做完,而且是一人團隊,這個效率不是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