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Software Development

AI 驅動的 Code Review:MCP 與 n8n 自動化實踐系列 第 2

[Day2] AI Code Review 步驟拆解與工具選型考量

  • 分享至 

  • xImage
  •  

AI Code Review 步驟拆解與工具選型考量

前言

昨天我們分析了 Code Review 的痛點,今天要來拆解具體的解決步驟。
做任何技術專案前,我習慣先進行步驟拆解和工具(技術)選型,
跟團隊有共識,這樣能確保後續的實作方向正確,
也避免中途發現選錯工具而重來。

步驟拆解

取得 Merge Request 的 Diff  → AI 分析並產生回饋 → (可選)將回饋寫入留言區

步驟 1: 取得 Merge Request 的 Diff

  • 方式: 用 IDE 的 diff 複製貼上 / 串接 API / 使用 MCP
  • 解析程式碼變更內容

步驟 2: 讓 AI 分析並給出回饋

  • 設計適當的 Prompt 範本
  • 將 Diff 內容傳送給 AI 模型

步驟 3: (可選)將回饋寫入留言區

  • 自動發布到 GitLab/GitHub 的 MR 討論區

工具選型

技術選型不只看技術本身,更要考慮使用情境和資源限制。

1. IDE 選擇:為什麼是 VSCode?

  • 團隊調查結果: 70% 使用 VSCode,20% 使用 Cursor,10% 使用 JetBrains 系列
  • 結論:VSCode 涵蓋最多使用者,適合作為範例

2. AI 工具選擇:為什麼是 Copilot?

  • 實務考量: 公司已有 GitHub Copilot 的預算補助
  • 成本效益分析
    • GitHub Copilot: $10/月,公司補助
    • ChatGPT Plus: $20/月,個人負擔
    • Claude Pro: $20/月,個人負擔
  • 結論:既然有補助,當然選擇 Copilot

3. MCP 選擇:為什麼現在導入?

  • 技術趨勢觀察
    • 2024年11月 Anthropic 推出 MCP 協議
    • 參加研討會發現 MCP 生態快速發展
    • GitHub、Figma、天氣等各種 MCP 工具湧現
  • 實際應用場景
    • 剛好換到新團隊,有機會嘗試新技術
    • MCP 讓 AI 工具整合變得標準化
    • 符合「取得外部資料 + AI 分析」的使用模式

成本與資源考量

個人實務原則

身為一個「免費仔」,我傾向優先選擇:

  1. 開源工具
  2. 公司有預算補助的服務
  3. 有豐富社群資源的技術

這次的選擇符合原則

  • VS Code: 人數較多
  • GitHub Copilot: 公司補助
  • MCP: 開源協議
  • GitLab: 公司既有服務

小結

雖然這次的工具選型沒有像架構架構那麼複雜,但透過系統性的分析,我們能夠:

  • 清楚了解要解決的問題步驟
  • 基於實際使用情境選擇工具
  • 考慮成本與資源限制
  • 規劃可行的實作路線

明天我們將深入介紹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的技術細節,了解它如何讓 AI 工具整合變得更簡單!


上一篇
[Day1] 為什麼要做 AI Code review?
下一篇
[Day 3] 什麼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誕生背景與核心概念
系列文
AI 驅動的 Code Review:MCP 與 n8n 自動化實踐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