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0
AI & Data

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系列 第 4

Day 4 | 從指令到回應:語音互動系統的基礎設計拆解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當我們開口說話,系統聽得懂嗎?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對手機說出「播放音樂」,它立刻理解你的語意並打開播放清單;你說「開燈」,燈就亮起。這一連串的語音互動過程,對使用者而言不過是幾秒鐘的體驗,背後卻是由語音辨識、分類模型、指令解析與回應邏輯所構成的一整套系統設計。

語音互動(Voice Interaction) 不只是「聽得見」,更是「聽得懂、做得對」。而要讓系統達到這樣的互動目標,第一步就是建立一個可以「理解簡易語音指令」的分類模型。今天將拆解語音互動的基礎設計流程,從資料的選擇、聲音的特徵提取,到模型如何辨識與產生回應,帶你踏出語音互動的第一步。

一、語音互動系統的整體架構概覽

一個基本的語音互動系統可以拆解成以下幾個步驟:

  1. 語音輸入:使用者透過麥克風輸入語音。
  2. 音訊前處理:將音訊轉為模型可處理的格式(如梅爾頻譜圖)。
  3. 語音分類模型:使用 CNN 等模型判斷語音屬於哪一類(例如:「yes」「no」「stop」)。
  4. 指令對應與解析:將語音標籤映射到具體行為。
  5. 系統回應:完成對應操作,並提供回饋(如語音、燈光、圖像等)。

其中最關鍵的核心,在於如何準確辨識語音內容並轉換為可執行的指令。

二、資料集選擇:用 Speech Commands 建立語音分類基礎

Google 開放的 Speech Commands Dataset 是訓練語音辨識入門模型的好選擇。它包含數萬筆一秒鐘的語音樣本,涵蓋數十種常見指令(如 up, down, left, right, yes, no, go, stop…),並由不同人聲錄製,具備多樣性與實用性。

每筆資料格式如下:

  • 聲音檔案(.wav)
  • 指令標籤(如 "yes", "no")
  • 樣本長度固定為 1 秒,採樣率為 16kHz

這樣的設計非常適合初學者進行分類模型訓練與部署。

三、從聲音到特徵:為什麼用 Mel 頻譜圖?

語音是一種時間序列的波形資料,如果我們直接把原始音訊輸入模型,模型會難以抓到關鍵資訊。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特徵擷取」來幫助模型看見人類聽得懂的音訊結構。人耳對於不同頻率的感知是非線性的,因此將聲音轉換為 梅爾頻譜圖(Mel Spectrogram) 能更貼近人類的聽覺特性。

簡單來說,梅爾頻譜圖是把聲音變成一張圖片,X 軸是時間,Y 軸是頻率強度,這樣的圖像結構非常適合用 CNN 等影像分類模型來處理。

CNN 是目前語音指令分類中仍然常見的基礎模型,理由包括:

  • 速度快:計算效率高,適合邊緣設備或即時系統
  • 架構簡單:訓練與推論過程較穩定,適合新手快速上手
  • 圖像擅長者的優勢:若你熟悉影像處理,轉為梅爾頻譜圖後可直接套用 CNN 設計技巧

但若要處理更複雜的語意脈絡、長句語音指令,**Transformer 系列(如 Whisper、Wav2Vec2)**會是更有力的工具,它們能捕捉時間上更遠距的依賴關係。

四、從模型輸出到系統回應:設計互動的邏輯

辨識出語音內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人機互動系統還需要設計:

  • 指令對應表(例如:"stop" → 停止移動、"go" → 開始執行)
  • 錯誤處理與容錯機制(例如語音模糊時請求重複)
  • 回饋回應機制(例如用語音或動畫提示已接收到指令)

這些環節將語音辨識與實際互動串起來,讓「開口說話」真正成為一種直覺的人機溝通方式。

結語

從語音輸入到模型判別,從指令分類到動作反應,一套語音互動系統所需的不只是訓練一個模型,更是一連串「感知 × 回應」的邏輯設計。
語音互動是感知型 AI 的重要入口,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系統「聽見了什麼」,而是它能否「理解你、並給出恰當的回應」。


上一篇
Day 3 | HCI 模型選擇指南:什麼互動情境適合哪種 Deep Learning 架構?
下一篇
Day 5 | 打造語音助理第一步:LSTM 處理語音序列
系列文
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