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前一篇所述,我並非純血理工背景。除了程式語言的邏輯需要多花心思之外,也有許多知識需要額外投入時間學習。於是,我選擇用「時間漸進」的方式來慢慢消化這些對我而言非常新鮮的內容。
舉例來說:在 IT 知識幾乎為零的初期,我採取「寧可錯殺,不願放過」的策略──凡是第一時間沒聽懂的東西,就全部先抄下來。無論是用計算紙、便條,甚至是直接把一整段程式碼照著 IntelliJ 的格式抄下,再註明它在執行時的功能。雖然在程式碼中加上//的註解也能做記錄,但當程式碼越來越多時,很容易遺忘或找不到重點。
因此,我會在課後再進一步「手動分揀」:把有疑問的程式碼謄錄到一本專門的大筆記本,並在底下留三個區塊──「我的猜測」、「我的實作」、「老師的解惑」。這樣做下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看不懂的程式碼就像以等差級數般逐漸減少,理解度也越來越高。
這讓我感覺自己距離成為 IT 人才,又更踏實地往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