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再反芻
Q:簡單解釋佇列?
A:
「佇列」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資料結構或概念,用來排隊處理事情。你可以想像它像排隊買票:先來的人先被服務,後來的人就得排在後面。這就是所謂的 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進先出) 原則。
日常例子
排隊買東西:第一個進來的人先買,最後一個進來的人要等最久。
列印機工作:誰先送出列印任務,誰的檔案就先被印。
在程式或系統裡的應用
訊息佇列(Message Queue):系統之間要傳送訊息時,會先把訊息放進佇列,再按照順序處理。
排程任務:例如背景程式(像寄信、資料處理)會先放進佇列,系統依序處理,不會一次全部衝上去讓電腦當機。
進來 (Enqueue) ---> [1] [2] [3] [4] ---> 出去 (Dequeue)
Q:把celery celerybeat rebbitmq也放進去
A:
[任務] ---> 放進 RabbitMQ (訊息佇列) ---> Celery Worker 去處理
│
└── Celery Beat (排程器) 負責定時把任務丟進佇列
RabbitMQ:就像「任務排隊的櫃檯」,專門存放等待處理的任務(佇列)。
Celery:像「工人」,會從佇列裡拿任務來執行(例如寄信、轉檔)。
Celery Beat:像「鬧鐘」,會在固定時間把新任務丟進佇列(例如每天中午寄報表)。
整體就是:
任務被放到 RabbitMQ
Celery Beat 可以定時自動丟任務進去
Celery Worker 依序拿任務出來執行(FIFO 原則)
Q:這要三個終端機一直跑?
A:對,你理解得很對。因為 Celery、Celery Beat、RabbitMQ 是三個不同的角色,要讓系統正常跑起來,通常要開三個終端機或三個背景進程。
Q:為什麼linux不用呢?
A:你會覺得在 Linux 上不用開三個終端機,其實是因為 Linux 很擅長把服務變成「背景常駐程式 (daemon)」。
Windows / Mac (簡單跑跑看)
-> 要開 3 個終端機手動跑
Linux (伺服器部署)
-> RabbitMQ: 系統服務常駐
-> Celery Worker: 用 systemd/supervisor
-> Celery Beat: 用 systemd/supervisor
Q:更正 我是在docker裡面用 linux環境
A:在 Docker 你可以把 RabbitMQ、Celery Worker、Celery Beat 分開變成不同容器,每個容器就像一個小電腦,自己背景跑著,不需要手動開三個視窗。常見做法:用 docker-compose 管理多個服務。
Docker Compose 啟動時
├─ 容器1: RabbitMQ (常駐訊息佇列)
├─ 容器2: Celery Worker (一直等著拿任務)
└─ 容器3: Celery Beat (定時丟任務進佇列)
不用手動開三個終端機:只要一個 docker-compose up 就把三個服務都帶起來。
穩定:如果某個容器掛掉,Docker 可以自動重啟。
可移植:換電腦、換伺服器,直接跑 docker-compose 就行。
Q:FIFO 原則?
A: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進先出)就是「誰先進來,就先被處理」。
進來 ---> [1] [2] [3] ---> 出去
Q:systemd/supervisor?
A:這兩個工具都是 Linux 裡常用的「服務管理器」,用來讓程式常駐在背景,還能自動重啟。
systemd
系統原生的服務管理工具(大部分現代 Linux 發行版都有)。
sudo systemctl start celery
sudo systemctl enable celery # 開機自動啟動
supervisor
第三方進程管理工具,用 Python 寫的。
supervisorctl start celery
supervisorctl status
Q:systemd能自動重啟伺服器?
A:不是的,systemd 本身不會「自動重啟伺服器 (整台機器)。它的角色是 Linux 的 服務管理器,重點在「管理進程/服務」,不是在管機器重開機。
[伺服器 BIOS / 雲端平台]
│
├── 控制 → 要不要自動重開機
│
[Linux systemd]
├── 控制 → 開機時啟動哪些服務
├── 控制 → 服務掛掉是否要重啟
└── 提供 → 日誌、監控、依賴管理
Q:那 supervisor 在這圖的哪裡呢?
A:
[伺服器/容器開機]
│
├── systemd (Linux 原生 init system)
│ └── 啟動並監控服務 (Celery、Beat、RabbitMQ...)
│
└── supervisor (可選,用 Python 開發的進程管理器)
└── 也能啟動並監控服務 (常見於 Python 專案)
差異比較
systemd
Linux 系統內建,所有服務(Nginx、Postgres、Celery...)都能被它管理。
設定檔:/etc/systemd/system/*.service
指令:systemctl start/stop/status/enable
supervisor
額外安裝(pip install supervisor 或 apt install supervisor)。
特別流行在 Python 生態,很多人用它管理 Celery、Django worker。
設定檔:/etc/supervisor/conf.d/*.conf
指令:supervisorctl start/stop/status
如何理解
在 Linux 伺服器,你用 systemd 就能搞定一切(更接近系統底層)。
在 Python 專案團隊,有時會選 supervisor,因為配置直覺,且一份 conf 就能管理多個 worker/beat。
兩者都能達到「自動重啟、開機啟動、監控」的效果,只是位置不同:
systemd 是 作業系統層級
supervisor 是 應用程式層級